2021年  第36卷  第3期

封面
2021-03期封面
2021, 36(3): 0-0.
[摘要](234) [HTML全文] (91) [PDF 5848KB](18)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录
2021-03期目录
2021, 36(3): 1-3.
[摘要](168) [HTML全文] (64) [PDF 943KB](27)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疫情快报
2021年2月中国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简介National Data of Class A, B and C 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February 2021
2021, 36(3): 195-195. DOI: 10.3784/jbjc.202103230103
[摘要](596) [HTML全文] (192) [PDF 429KB](52)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2021年2月中国甲乙病类传染病疫情动态概要
2021, 36(3): 196-197. DOI: 10.3784/jbjc.202103230125
[摘要](593) [HTML全文] (195) [PDF 408KB](21)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2021年2月全球传染病疫情概要
韩辉, 伍波, 李海山, 贾娇娇
2021, 36(3): 198-200. DOI: 10.3784/jbjc.202103220141
[摘要](956) [HTML全文] (198) [PDF 972KB](47)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2021年2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61种,涉及225个国家和地区。 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225个)、登革热(32个)、麻疹(16个)、脊髓灰质炎(14个)和霍乱(8个)。 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为埃博拉病毒病(44.0%)、中东呼吸综合征(36.3%)、裂谷热(34.3%)、拉沙热(22.8%)和鼠疫(6.0%)。 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COVID-19、拉沙热、鼠疫、埃博拉病毒病和霍乱。 亚洲主要流行COVID-19和登革热;非洲主要流行COVID-19、埃博拉病毒病、鼠疫、霍乱、黄热病、拉沙热和脊髓灰质炎;美洲主要流行COVID-19和登革热;欧洲主要流行COVID-19。
风险评估
2021年3月中国大陆需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
孟玲, 涂文校, 冯晔囡, 王富珍, 李超, 杨磊, 靳淼, 周静, 向妮娟, 施国庆
2021, 36(3): 201-203. DOI: 10.3784/jbjc.202103230148
[摘要](940) [HTML全文] (475) [PDF 5079KB](59)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评估2021年3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   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   结果   总体上,预计3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数将较2月有所上升。 我国境内发生境外输入及续发本地传播风险持续存在,但在可控范围内。 仍可能出现人感染禽流感散发病例。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病疫情将继续升高,学校仍将出现聚集或暴发疫情。 南方省份毒蘑菇中毒将开始增多。   结论   需要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予以特别关注,对人感染禽流感、诺如病毒肠炎和毒蘑菇中毒予以一般关注。
2021年2月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风险评估
赵青, 武洁雯, 房元圣, 杨昕娉, 梁作如, 纪瀚然, 张荣娜, 庞眀樊, 戚晓鹏
2021, 36(3): 204-208. DOI: 10.3784/jbjc.202103200133
[摘要](1367) [HTML全文] (265) [PDF 4041KB](71)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评估2021年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全球流行情况及对我国的输入风险。  方法  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开发布的每日COVID-19疫情数据,结合牛津大学发布的政策严格性指数,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方法,通过总体概述、世界卫生组织(WHO)各区及重点国家疫情趋势综合评估和周边十四国疫情与防控政策综合分析,对全球COVID-19疫情风险进行综合、全面与及时的评估。对于各国评估结果,用“全球重点关注国家”“各WHO分区一般关注国家”和“周边特别关注国家”予以表示。  结果  与2021年1月相比,2021年2月全球新增确诊病例降低了43.8%,全球新增死亡病例降低了25.9%,欧洲区新增确诊和死亡病例均最多,其次是美洲区(北)和美洲区(南),均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全球每新增1000万确诊病例用时整体呈现增加趋势,每新增50万死亡病例用时保持不变。 我国周边十四国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国家为俄罗斯。  结论  全球COVID-19肺炎疫情仍在继续蔓延,尽管全球新增确诊病例增长率呈现整体下降趋势,但对于重点关注国家仍要进行持续监测,并及时采取适当的防控政策,完善防疫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对疫情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
述评
开展野生动物微生物研究应对未来新发传染病
秦天, 阮向东, 段招军, 曹建平, 梁俊容, 杨晶, 蒋艳, 施莽, 沈玉娟, 徐建国
2021, 36(3): 209-213. DOI: 10.3784/jbjc.202101260044
[摘要](1004) [HTML全文] (398) [PDF 2646KB](105)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是众多传染病的自然宿主或易感宿主。 按物种量预估我国可能存在的未知病毒种类在120万种以上;仅青藏高原野生兽类可能存在1万~3万种未知细菌;全世界动物源性寄生虫约不少于60万种,真菌约有200万种。 随着经济增长和全球化发展,人与野生动物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增加了野生动物病原体溢入人类的概率。 未来动物源性传染病的发生将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新常态”。 开展野生动物微生物和未来新发传染病防控的研究,建立潜在动物源性新发传染病风险评估及预测预警的分析框架和评估技术体系,不仅能够了解野生动物微生物群体的本底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分析、发现、预警,甚至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动物源性新发传染病;减少从发现到响应之间的应对时间;最大程度降低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及损失;较早地特异性干预疾病的产生或流行;全面提高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反应和控制能力。
健康测量与标准化专题
导 读
亓晓, 王琦琦
2021, 36(3): 214-214.
[摘要](445) [HTML全文] (98) [PDF 2715KB](44)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关于公共卫生设计、测量与评价体系的思考
亓晓, 么鸿雁, 刘剑君, 于石成, 王琦琦
2021, 36(3): 215-218. DOI: 10.3784/jbjc.202011090374
[摘要](958) [HTML全文] (360) [PDF 2048KB](74)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公共卫生是社会为保护和促进民众健康而采取的行动,公共卫生实践除了需要预防医学的参与,还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 任何一项公共卫生实践都需要设计、测量与评价(DME),需要糅合多学科的原理和方法。 为了便于比较和应用,整个DME过程均需标准化(DMES)。 本文从DMES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现实需求、概念、研究领域和内容框架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对现有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提供参考。
健康测量与评价研究进展
王薇, 李峥, 刘军廷, 夏兰芳, 张润华, 陈晨, 汪立杰, 梁瑞英, 郑文静, 亓晓, 么鸿雁
2021, 36(3): 219-224. DOI: 10.3784/jbjc.202010270368
[摘要](865) [HTML全文] (259) [PDF 2071KB](103)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随着人群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测量与评价的范畴、内容、方法及指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研究将从健康理论的发展、健康测量与评价理论、健康测量与评价指标、大数据在健康测量与评价中的应用等方面介绍健康测量与评价的研究进展,为健康信息的丰富、完善和比较以及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018年辽宁省居民主要健康状况评价及分析
尚德高, 秦怡, 阎佳宁, 佟爽, 王琦琦, 于石成, 于连政
2021, 36(3): 225-228. DOI: 10.3784/jbjc.202101120016
[摘要](764) [HTML全文] (265) [PDF 1018KB](65)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以《辽宁省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为基础,对辽宁省居民主要健康状况评价指标结果进行分析,为当地疾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18年辽宁省户籍居民死因监测数据、恶性肿瘤发病数据、传染病发病数据和2016年高血压、糖尿病患病数据等指标,对辽宁省居民的主要健康状况评价指标进行描述和分析。  结果  辽宁省城乡居民粗死亡率分别为944.30/10万和786.76/10万。 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粗率为407.15/10万。 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26.97%和11.25%。 高血压患病率城市低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糖尿病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男性低于女性。 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312.95/10万。  结论  辽宁省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和传染病发病率可以实现《“健康辽宁2030”行动纲要》目标。
2018年河南省健康期望寿命测算研究
康锴, 王炳源, 于石成, 底秀娟, 杨文杰, 王琦琦, 轩水丽, 李少芳, 韩志伟, 马士文, 冯石献, 范雷, 范军星, 郭万申
2021, 36(3): 229-234. DOI: 10.3784/jbjc.202011230394
[摘要](777) [HTML全文] (185) [PDF 2614KB](55)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研究2018年河南省健康期望寿命,为评估河南省居民的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河南省死因监测数据,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及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河南省年龄别伤残损失生命年率,分别测算2018年河南省的健康状态期望寿命(自评健康期望寿命和无失能期望寿命)和健康调整期望寿命。  结果  2018年河南省居民0~岁组的自评健康期望寿命为70.26岁,男性68.80岁,女性71.87岁;0~岁组无失能期望寿命为71.55岁,男性69.94岁,女性73.27岁;0~岁组健康调整期望寿命为68.47岁,男性67.32岁,女性69.85岁。 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健康状态期望寿命占期望寿命的比值均逐渐降低(P<0.001)。 虽然女性在大部分年龄段的健康状态期望寿命和健康调整期望寿命均高于男性,但是女性的健康状态期望寿命占期望寿命比值和健康调整期望寿命占期望寿命的比值始终低于男性。  结论  女性的健康寿命长度高于男性,但女性在终身寿命内的生命质量低于男性。 此外,应加强老年人群的健康支持及养老保健服务,努力提升老年人群在余寿中的生命质量。
《中国国民健康状况指标》团体标准解读
王琦琦, 于石成, 胡跃华, 么鸿雁
2021, 36(3): 235-238. DOI: 10.3784/jbjc.202101050007
[摘要](1017) [HTML全文] (300) [PDF 2014KB](77)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健康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是国民健康和卫生服务系统绩效的评价工具,也是卫生决策的基本参考。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健康状况评价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广泛重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撰写的《T/CHAA 006-2019 中国国民健康状况指标》团体标准已正式发布,旨在为我国相关的卫生机构提供国民健康状况评价的框架和规范,以达到评价指标的标准化,提高健康状况信息在不同年代和地区间的可比性。 本文对该标准的背景、现况、编制原则、主要内容和应用价值等进行介绍,为标准的应用推广提供借鉴。
标准•指南•共识
中国国民健康状况指标(T/CHAA 006-2019)
于石成
2021, 36(3): 239-260. DOI: 10.3784/jbjc.202011300402
[摘要](569) [HTML全文] (74) [PDF 2056KB](77)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新农合医疗数据质量评价
改善医保数据质量的标准化流程建设:2013-2015年河南省某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数据质量的评价和改进
刘利群, 刘晓燕, 刘阳, 万霞, 杨功焕
2021, 36(3): 261-269. DOI: 10.3784/jbjc.202006120213
[摘要](1138) [HTML全文] (427) [PDF 2790KB](23)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对2013 — 2015年河南省某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数据进行质量评价和改进,形成改善医保数据质量的标准操作程序,为其他地区数据收集和整理提供思路。   方法   首先评价原始数据库的完整性和内部一致性,包括缺失值、异常值和极值检查,同一信息的多个来源间比对,逻辑核查及查重,并且以同样的内容为目标,对数据库中能够补充或修订的内容进行相应完善。 对数据集(尤其是诊断)进行结构化整理及编码,形成数据字典。 对质量改进后数据库中的关键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比对,评价外部一致性。   结果   该数据集中有27.11%的记录诊断为“无”、空白或乱码;其余记录有诊断但为非结构化文本形式,对其进行人工整理和编码后形成了“诊断-标准诊断-ICD-10编码”字典。 编码后可见96.00%的诊断内容明确;诊断与性别、年龄间的逻辑一致性高达98.67%。 费用和就诊时间变量的完整性均达到100%。 费用信息基本准确;有极少量(0.59%)人次的就诊时间段与同一人其他次就诊间发生重叠现象。 关键人口学信息有极少量(0.27%)缺失、异常或极值,但可能出现与身份证号提取的性别或年龄不一致的情况。 整体看来,研究县的新农合数据集质量较高。   结论   医保数据是了解人群患病和研究患病支付时的重要资料,在分析前有必要对其进行标准化的质量评价和改进。 依靠数据字典等技术手段改进填报工具,依照ICD-10编码规则来规范诊断的填写和编码,可促使医保数据在估算人群健康水平中发挥更大作用,也有利于判断医保的合理支付。
传染病监测
2015-2019年北京市西城区人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分子特征分析
霍哲, 张晓嫒, 徐俊, 曹玮
2021, 36(3): 270-275. DOI: 10.3784/jbjc.202010170357
[摘要](619) [HTML全文] (263) [PDF 3381KB](22)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研究北京市西城区人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的血清学分型和分子特征。  方法  对2015 — 2019年北京市西城区40株Lm临床分离株进行多重PCR血清学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结果  40例病例中,14例患者为妊娠感染相关病例,其中7例为新生儿感染,均治愈,无死亡病例。 非妊娠感染相关病例中3例死亡。 40株Lm共分为3种血清群,其中1/2a,3a为优势血清型。 40株菌株分为26个型别,GX6A16.BJ0003型别为优势带型(9株)。 GX6A16.BJ0003型别自2015 — 2019年连续5年均有检出,并存在2例死亡病例。 GX6A16.BJ0014型别的2例病例均为妊娠感染相关病例。 40株菌株被分为13个序列类型(STs),最常见的为ST8、ST87、ST5。  结论  2015 — 2019年北京市西城区人源性Lm以1/2a,3a为主要血清群,GX6A16.BJ0003型别和ST8为北京市西城区人源性Lm主要PFGE型别和MLST型别,存在同一克隆的菌株持续流行情况,应提高对高危型别的监测。
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全沟硬蜱携带立克次体的研究
陆苗, 覃新程
2021, 36(3): 276-279. DOI: 10.3784/jbjc.202010230364
[摘要](659) [HTML全文] (322) [PDF 2647KB](33)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蜱携带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无形体属细菌的流行情况与种类。  方法  在阿龙山林区采集蜱并根据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运用PCR方法扩增17 kDa与16S rRNA基因分别对2010年捕获蜱中的两类病原体进行检测,同时扩增阳性样本中立克次体的全长16S rRNA和gltA基因,将扩增产物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 运用MegAlign软件分析序列的相似性,并通过PhyML3.1软件构建进化树进行系统发生分析。  结果  在阿龙山林区采集点共捕获蜱293只,经形态学鉴定全部为全沟硬蜱。 其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无形体的感染率分别为9.56%和0。 序列分析显示该地区蜱携带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均为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16S rRNA和gltA基因与该种立克次体已知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100.00%和99.80%,氨基酸同源性为100.00%。 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在牙克石市全沟硬蜱中检测到的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与俄罗斯的菌株为同一基因型。  结论  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蜱中存在可致病的斑点热群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
甘肃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组对比分析
李保娣, 李红育, 张慧, 徐丛杉, 王雪莹, 赵哲, 向国锋, 于爱红, 于德山
2021, 36(3): 280-286. DOI: 10.3784/jbjc.202101080009
[摘要](632) [HTML全文] (259) [PDF 5710KB](37)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甘肃省发现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序列,对比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H7N9病毒的基因变异及分子进化特征,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参考。  方法  对甘肃省2017年以来发现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组对比,并使用MEGA 7.0等软件分析其全基因组特征。  结果  6例人感染H7N9病例,均有活禽或其环境暴露史,共获得3株毒株:GS/19545、GS/27151和GS/23275。 GS/19545和GS/27151为LPAI,GS/23275为HPAI。 3株毒株的HA、NA基因均来自欧亚系的长三角支系。 GS/23275的NP基因和广东省2017年分离的HPAI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上,与GS/19545、GS/27151形成两个明显的分支。 GS/23275的PB2基因与安徽省2015年从禽类体内分离的H9N2病毒亲缘关系较近。 3株毒株的HA受体结合位点均发生G186V、S138A突变,NA蛋白茎部均发生68~72位点氨基酸缺失,在PA、PB1、PB2、M1、M2、NS1、NS2等蛋白中均发生相同氨基酸突变。  结论  甘肃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组发生了部分重要分子突变,可能导致其毒力增强,并具备潜在的人际传播能力。 加强禽流感病毒基因特征研究分析,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监测病毒变异突变并对疫情进行科学防控。
技术与方法
结核病监测最小数据集的筛选与结果分析
金智明, 郭青, 黄飞, 马家奇
2021, 36(3): 287-291. DOI: 10.3784/jbjc.202101010421
[摘要](785) [HTML全文] (168) [PDF 2022KB](57)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基于结核病监测工作现状,开展结核病监测最小数据集的研究。  方法  采用德尔菲法确定结核病监测最小数据集的内容。  结果  结核病监测最小数据集共有70个数据元,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病例报告信息、检验检测信息、流行病学调查信息、治疗用药信息和随访管理信息6部分内容。  结论  构建的结核病监测最小数据集科学、合理,为规范结核病监测数据采集提供参考依据。
综述
宏基因组学在口腔常见慢性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赵丽兰, 万康林, 柳志文
2021, 36(3): 292-296. DOI: 10.3784/jbjc.202011170388
[摘要](750) [HTML全文] (177) [PDF 2100KB](55)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口腔中常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牙周病、智齿冠周炎和颌骨骨髓炎等,其发生通常与病原细菌有关,其病原学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发现疾病相关病原细菌。 以往由于传统培养技术的限制,对微生物的认识不够全面,认为口腔慢性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是由某种特定的致病微生物感染所造成的。 随着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也译为元基因组学)及其测序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大量的口腔微生物被人们所知晓,打破了认识局限,使不同环境下口腔微生物菌群的组成结构及变化、健康及致病微生物种类、特殊种类微生物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陆续被发现,这为口腔慢性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和诊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本文将对宏基因组学技术及其在口腔几种常见慢性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在线交流

防诈骗公告

大家好:近期有不法分子以本刊编辑身份添加作者微信,请务必提高警惕!本刊关于稿件的一切事项通知均采用编辑部唯一邮箱(jbjc@icdc.cn)和座机(010-58900732)联系作者,且在录用稿件后仅收取版面费,无其他任何名目费用(如审稿费和加急费等),非编辑部邮箱发送的本刊收费用通知等均为诈骗,不要随意汇入款项!如有可疑及时致电编辑部核实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