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交流
2022年 第37卷 第11期
显示方式:
2022, 37(11): 1-3.
摘要:
2022, 37(11): 1383-1383.
DOI: 10.3784/jbjc.202211230513
摘要:
2022, 37(11): 1384-1385.
DOI: 10.3784/jbjc.202211230514
摘要:
2022, 37(11): 1386-1388.
DOI: 10.3784/jbjc.202211200510
摘要:
2022年10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67种,涉及235个国家和地区。 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35个)、猴痘(109个)、登革热(30个)、麻疹(27个)和霍乱(14个)。 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裂谷热(48.9%)、埃博拉病毒病(38.7%)、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27.3%)、拉沙热(18.2%)和西尼罗热(7.1%)。 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疟疾、霍乱、麻疹和登革热。 亚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登革热;非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埃博拉病毒病、霍乱、黄热病、拉沙热、疟疾和猴痘;美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霍乱、登革热和猴痘;欧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猴痘和西尼罗热。
2022年10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67种,涉及235个国家和地区。 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35个)、猴痘(109个)、登革热(30个)、麻疹(27个)和霍乱(14个)。 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裂谷热(48.9%)、埃博拉病毒病(38.7%)、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27.3%)、拉沙热(18.2%)和西尼罗热(7.1%)。 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疟疾、霍乱、麻疹和登革热。 亚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登革热;非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埃博拉病毒病、霍乱、黄热病、拉沙热、疟疾和猴痘;美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霍乱、登革热和猴痘;欧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猴痘和西尼罗热。
2022, 37(11): 1389-1392.
DOI: 10.3784/jbjc.202211110489
摘要:
目的 评估2022年11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 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 结果 预计11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将较10月上升。 我国将持续面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本土疫情传播扩散和境外病毒输入造成本土传播的双重压力。预计今冬明春我国南北方省份依然会出现季节性流行性感冒(流感)的高发,多个型别和亚型共同流行。11月诺如病毒肠炎暴发起数可能会明显上升。 结论 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予以特别关注,对季节性流感和诺如病毒肠炎予以一般关注。
2022, 37(11): 1393-1397.
DOI: 10.3784/jbjc.202211180507
摘要:
目的 评估2022年10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全球流行情况及对我国的输入风险。 方法 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开发布的每日COVID-19疫情数据,结合牛津大学发布的政策严格性指数,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方法,通过总体概述、WHO各区及重点国家疫情趋势综合评估和周边十四国疫情与防控政策综合分析,对全球COVID-19疫情风险进行综合、全面与及时的评估。 对于各国评估结果,用“全球重点关注国家”、“WHO各分区一般关注国家”和“周边特别关注国家”予以表示。 结果 与2022年9月相比,全球月新增确诊病例下降了13.5%,全球月新增死亡病例下降了12.6%。 10月新增确诊病例降幅最大区域是东南亚区和美洲区(北),分别为49.6%和42.7%,除欧洲区上升11.1%外,其余各区降幅在7.6%~49.6%之间;新增死亡病例除欧洲区上升9.2%外,其余各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降幅在13.9%~62.5%之间,降幅最大的为东地中海区。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英国和希腊为全球重点关注国家,南非为非洲区一般关注国家。 结论 全球新增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10月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欧洲区疫情加重,新增确诊、死亡病例呈上升趋势,应予以重点关注,及时沟通并调整防控措施。
2022, 37(11): 1398-1401.
DOI: 10.3784/jbjc.202210160445
摘要: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国际间人员、贸易往来日趋频繁,传染病跨境传播风险显著增加。 口岸是防控传染病疫情输入的第一道防线,当前,评估传染病输入风险已成为卫生检疫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和关键环节,为境外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和大型国际活动口岸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提供了依据,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同时,统计模型和概率模型、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和技术被逐步应用到传染病风险评估工作中。 面对严峻复杂的传染病疫情形势,将新技术、多源数据与风险评估工作相结合,可在口岸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国际间人员、贸易往来日趋频繁,传染病跨境传播风险显著增加。 口岸是防控传染病疫情输入的第一道防线,当前,评估传染病输入风险已成为卫生检疫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和关键环节,为境外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和大型国际活动口岸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提供了依据,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同时,统计模型和概率模型、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和技术被逐步应用到传染病风险评估工作中。 面对严峻复杂的传染病疫情形势,将新技术、多源数据与风险评估工作相结合,可在口岸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2, 37(11): 1402-1402.
DOI: 10.3784/jbjc.202211280522
摘要:
2022, 37(11): 1403-1407.
DOI: 10.3784/jbjc.202206120256
摘要:
溶原性噬菌体CTXφ携带的ctxAB基因是霍乱弧菌产毒株最主要的毒力基因,而pre-CTXφ作为CTXφ的前体,缺失ctxAB基因编码序列。 基因组中整合了pre-CTXφ噬菌体的霍乱弧菌非产毒株,可通过其携带的zot和ace基因,引起患者轻度至中度的霍乱样腹泻症状,存在公共卫生风险。 本研究收集了公开发表的1649株霍乱弧菌草图序列和43株完成图序列,使用比较基因组学和群体遗传学方法,对上述霍乱弧菌数据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谱系霍乱弧菌基因组中pre-CTXφ的拷贝数存在差异;其中L3b.4菌株中pre-CTXφ拷贝数呈现随分离年份增加的趋势。 L2、L4、L7和L3b谱系存在pre-CTXφ与CTXφ共整合的现象,并发现pre-CTXφ位于pre-CTXφ/CTXφ噬菌体家族系统发育树的祖先位置。 这些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对霍乱弧菌基因组中pre-CTXφ/CTXφ噬菌体家族遗传多样性的认识,为阐明其整合机制和进化规律提供了必要基础,并为携带此类噬菌体霍乱弧菌的检测及防控提供借鉴。
溶原性噬菌体CTXφ携带的ctxAB基因是霍乱弧菌产毒株最主要的毒力基因,而pre-CTXφ作为CTXφ的前体,缺失ctxAB基因编码序列。 基因组中整合了pre-CTXφ噬菌体的霍乱弧菌非产毒株,可通过其携带的zot和ace基因,引起患者轻度至中度的霍乱样腹泻症状,存在公共卫生风险。 本研究收集了公开发表的1649株霍乱弧菌草图序列和43株完成图序列,使用比较基因组学和群体遗传学方法,对上述霍乱弧菌数据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谱系霍乱弧菌基因组中pre-CTXφ的拷贝数存在差异;其中L3b.4菌株中pre-CTXφ拷贝数呈现随分离年份增加的趋势。 L2、L4、L7和L3b谱系存在pre-CTXφ与CTXφ共整合的现象,并发现pre-CTXφ位于pre-CTXφ/CTXφ噬菌体家族系统发育树的祖先位置。 这些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对霍乱弧菌基因组中pre-CTXφ/CTXφ噬菌体家族遗传多样性的认识,为阐明其整合机制和进化规律提供了必要基础,并为携带此类噬菌体霍乱弧菌的检测及防控提供借鉴。
2022, 37(11): 1408-1412.
DOI: 10.3784/jbjc.202206100264
摘要:
宏基因组指样本中全部生物遗传物质的集合。 目前,细菌的宏基因组学研究主要包含群落组成结构、遗传多样性以及重要功能基因谱等内容,相关分析通常基于细菌的属或种水平开展。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的发展,宏基因组研究已初步达到细菌株水平解析度,为推断细菌生态和进化规律等提供了新的工具和科学认识。 本研究从遗传多样性、疫情暴发溯源研究以及重要功能基因谱3个方面,对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的细菌株水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该技术的发展应用提供参考。
宏基因组指样本中全部生物遗传物质的集合。 目前,细菌的宏基因组学研究主要包含群落组成结构、遗传多样性以及重要功能基因谱等内容,相关分析通常基于细菌的属或种水平开展。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的发展,宏基因组研究已初步达到细菌株水平解析度,为推断细菌生态和进化规律等提供了新的工具和科学认识。 本研究从遗传多样性、疫情暴发溯源研究以及重要功能基因谱3个方面,对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的细菌株水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该技术的发展应用提供参考。
2022, 37(11): 1413-1418.
DOI: 10.3784/jbjc.202206210282
摘要:
目的 了解2018—2021年间湖南省从病例分离到的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的药物敏感性及基因组特征。 方法 选取2018—2021年间湖南省腹泻病例肠道标本分离的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分离株4株和非腹泻病例血液标本分离的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分离株3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以及基因组序列测定,分析其药物敏感性及基因组特征。 结果 3株血液样品分离株对氨苄西林、诺氟沙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米诺环素、复方磺胺甲恶唑、庆大霉素、头孢噻肟、萘啶酸、环丙沙星全部敏感,1株对四环素中介,1株对氯霉素耐药;4株粪便样品分离株对诺氟沙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米诺环素、复方磺胺甲恶唑、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全部敏感,1株对四环素、氯霉素中介,1株对氯霉素耐药,2株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萘啶酸耐药;其中1株对氨苄西林、萘啶酸、环丙沙星二重耐药;1株对氨苄西林、萘啶酸、环丙沙星、氯霉素多重耐药。 7株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的基因组序列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但是部分菌株在核心基因组和泛基因组都高度相似。 基因组序列中均未检出ctxAB基因、VPI-1和VSPII基因组岛。 分离自粪便的菌株携带耐药基因的数量是4~8个,分离自血液的菌株携带耐药基因的数量是1~2个。 结论 湖南省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基因组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需加强腹泻病例、食品及环境水体中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的菌株型别变异及药物敏感性监测。
2022, 37(11): 1419-1422.
DOI: 10.3784/jbjc.202206230295
摘要:
目的 分析2000—2021年江西省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非产毒株的基因组变异特征。 方法 使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获得菌株的基因组精细图,使用IQ-tree构建基于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遗传系统发生树,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研究密切相关菌株的差异,使用最小抑制浓度(MIC)测定菌株的抗生素敏感性。 结果 江西省的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非产毒株基因组多态性较引起霍乱流行和大流行的产毒株高,其中部分O1群霍乱弧菌非产毒株携带耐药质粒,表现出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 结论 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的基因组多态性高,应该密切关注携带多耐药质粒的霍乱弧菌非产毒株。
2022, 37(11): 1423-1428.
DOI: 10.3784/jbjc.202108090437
摘要:
目的 了解广东省涉禽场所外环境中禽流感病毒的污染状况,为广东省人感染禽流感疫情防控、预测和预警提供依据。 方法 2016—2020年从广东省21个地市5类涉禽场所采集外环境样本,使用荧光定量PCR法进行A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对阳性样本进行H5、H7和H9亚型鉴定,描述广东省涉禽市场外环境中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使用χ2检验进行结果分析。 结果 2016—2020年广东省共采集并检测外环境禽流感样本78013份,A型流感病毒阳性16303份(阳性率20.90%),其中H5亚型2307份(阳性率2.96%),H7亚型1230份(阳性率1.58%),H9亚型11285份(阳性率14.47%),阳性样本中,混合阳性样本占9.82%。 各年度外环境禽流感病毒阳性率高峰均出现在冬春季,2019和2020年季节性高发现象更明显,H7亚型阳性率在2016—2017年出现了一次高峰,且与人感染H7N9病例数呈正相关(Spearman,r=0.828,P<0.01)。 各类场所和样本中,家禽屠宰加工厂外环境样本的A型流感病毒阳性率最高(29.75%),宰杀或摆放禽肉案板表面的擦拭样本和清洗禽类的污水样本的A型流感病毒阳性率最高(27.72%和21.83%)。 结论 广东省各地均存在外环境禽流感病毒污染,每年冬春季为高发期,禽类屠宰和交易有较高的禽流感病毒感染风险。 针对这些流行特点,需加强冬春季外环境禽流感的监测和防控,加强各类涉禽场所的外环境消毒,相关工作人员需注意个人防护。
2022, 37(11): 1429-1435.
DOI: 10.3784/jbjc.20205070198
摘要:
目的 分析河北省2010—2020年度流感样病例(ILI)的流行特征和趋势特征,为相关卫生部门制定流感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整理2010—2020年度河北省ILI监测数据,描述其流行特征,使用joinpoint软件构建以监测年度为自变量、流感样病例就诊比例(ILI%)为因变量的分段点线性回归模型,探索其在不同年龄段和地区间的流行趋势特征。 结果 河北省2010—2020年度ILI%为1.84%,ILI和ILI%大致呈现冬春季流行为主的单峰分布形式;15岁以下儿童占比最高,约占67.3%;廊坊、保定、承德、石家庄、邯郸等地为ILI高发地。 河北省2010—2020年度ILI%以2016—2017年度为转折点,呈现“下降–快速上升”的趋势[前后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值分别为−3.34%和18.62%];0~岁组和5~岁组ILI%呈现“缓慢下降–上升”的趋势,25~岁组和60~岁组ILI%呈缓慢上升趋势(APC值分别为0.03%和0.01%);除邯郸、承德、石家庄地区外,其他地级市整体均呈现上升趋势,且各地区的回归线性结构各异。 结论 河北省ILI呈现冬春季单峰分布,2010—2020年度间河北省ILI%整体呈“下降–快速上升”的趋势,其中15岁以下各年龄组ILI%趋势与整体趋势相似,除保定、邢台、张家口地区外,其他地区ILI%的流行趋势均部分或全部与整体趋势相符。 Joinpoint回归模型可揭示不同人群ILI%的流行趋势特征,为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流感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2022, 37(11): 1436-1441.
DOI: 10.3784/jbjc.202204220167
摘要:
目的 分析2016—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手足口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地理信息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ArcGIS 10.5软件进行可视化制图及空间自相关分析,SaTScan 9.3软件进行时空扫描统计分析。 结果 2016—2021年广西累计报告手足口病发病1 174 847例,发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91.36%),男女性别发病数比为1.46∶l。 2016—2021年手足口病发病在县(区)级水平存在空间正相关(Moran's I为0.18~0.35,P<0.01);高–高聚集区主要发生在南宁市、柳州市及其周边县(区),且与高发病率区域一致。 时空扫描结果显示,发病主要聚集在4—10月;Ⅰ类聚集区分别出现在以南宁市、柳州市、河池市为中心的广西中部地区和以防城港市为中心的广西南部地区;Ⅱ类聚集区多位于广西东部。 结论 广西手足口病发病呈现较明显的时空聚集性,中部和南部地区聚集性高,需重点防控。此外,在疫情高发期也应注重广西东部地区的防控。
2022, 37(11): 1442-1446.
DOI: 10.3784/jbjc.202202070026
摘要:
目的 探讨福建省人感染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6—2020年福建省人感染布鲁氏菌病报告数据和血清学及病原学监测数据,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其进行流行特征和疫情趋势分析。 结果 2016—2020年福建省共报告布鲁氏菌病515例,年均发病率0.26/10万,发病呈逐年增长趋势(趋势χ2=12.88,P<0.05);疫情波及福建省87.50%的县(区),呈高度散发态势,南平市和龙岩市发病率居前,分别为0.64/10万和0.52/10万,发病区(县)数呈增加趋势(趋势χ2=9.29,P<0.05),由2016年的28个增加到2020年的49个;发病高峰为4—8月;40~64岁发病数占62.33%,60~64岁组发病率最高(0.69/10万);男女性发病率比为1.89∶1(χ2=44.77,P<0.05),农牧民占42.33%。 重点职业人群监测工作中,血清学检测4 934人,阳性84例,阳性率为1.70%。 38株布鲁氏菌分离株经鉴定为2个种(羊种和猪种)和2个生物型(羊3型和猪3型),其中羊种布鲁氏菌占97.37%。 结论 福建省布鲁氏菌病流行强度逐年增高,建议相关部门加强传染源的管控、对疫情高发地区的重点人群采取必要防控措施,提高布鲁氏菌病监测能力,控制其发生与流行。
2022, 37(11): 1447-1452.
DOI: 10.3784/jbjc.202201220013
摘要:
目的 分析我国2011—202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时空分布特征,为部队驻训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公布的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整理2011—2020年HFRS疫情按月发病数。 用拆分圆形分布法分析HFRS发病的春夏季和秋冬季的高峰日、高峰期,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法评价该病年发病率的长期趋势、变化百分比(APC,95%CI)。 按东、南、西、北、中5个方向及所辖省份进行分层分析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 我国2011—2020年HFRS平均发病率0.831/10万,平均病死率0.695%,10年变化趋势不明显,2011—2017年、2018—2020年APC(95%CI)为−1.47%(−7.4%~4.8%)、−13.04%(−48.1%~45.8%)(P>0.05)。 HFRS发病呈双峰型季节分布特征,且存在明显的高峰日和高峰期(P<0.01),各年发病高峰日不相同或不全相同(F春夏季=62.26,P<0.01;F秋冬季=30.49,P<0.01),春夏季表现为小高峰,其发病高峰日是6月11日,高峰期为4月10日至8月12日;秋冬季为明显高峰,发病高峰日是12月16日,高峰期为11月6日至1月26日。 5个方向中北部病例数最多,其次是中部、东部、南部,西部最少,不同方向所辖省份中中部方向的陕西省HFRS发病例数最多(14766例),其次为北部方向的黑龙江省(12022例)、山东省(10585例)和辽宁省(8752例)。 结论 我国HFRS发病存在北部和中部高发地区、双峰型分布特征即春夏季小高峰6月11日(4—8月)和秋冬季明显高峰12月16日(11—1月),部队驻训时应重视高发地区、围绕高峰期做好HFRS的预防控制工作。
2022, 37(11): 1453-1457.
DOI: 10.3784/jbjc.202205160219
摘要:
目的 了解2018—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流行动态及影响因素,为今后流感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收集2018—2022年“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广西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资料,以及相应的病原学检测结果,描述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 结果 2018—2022年广西共报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474起,累计报告发病数40 996例。 每年11和12月出现疫情报告高峰,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场所分布主要以县(市)中小学校为主,占暴发疫情总数的90.51%(429/474);病例年龄以5~14岁居多,占报告总发病数的84.55%(34 663/40 996)。 2018—2022年各型流感病毒均有检出,每年有2种以上的病原流行,暴发流行的优势毒株总体呈现以甲型流感病毒H1N1型、甲型H3N2型和乙型流感病毒BV型交替流行的趋势。 结论 广西流感样病例暴发常发生在中小学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流感优势株变换频繁,应通过持续监测及时掌握流感病毒的活动情况,做好常态化防控。
2022, 37(11): 1458-1461.
DOI: 10.3784/jbjc.202206150257
摘要:
目的 分析辽宁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中国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的2016—2020年辽宁省HFRS疫情数据和人口资料,采用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所选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和抗体水平检测,通过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辽宁省HFRS时间、地区、人群发病的变化情况。 结果 2016—2020年辽宁省HFRS年平均发病率为1.98/10万(1.05/10万~2.53/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0.0064/10万。 病例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的葫芦岛市、锦州市、朝阳市以及东部地区的铁岭市、抚顺市和本溪市。 HFRS春夏峰(2—6月)和秋冬峰(10—12月)占总报告病例的79.78%。 辽西地区葫芦岛市、锦州市、朝阳市、盘锦市、阜新市只有1个发病春夏峰,丹东市、鞍山市、辽阳市只有1个秋冬峰,抚顺市、铁岭市、本溪市秋冬峰高于春夏峰,大连市、营口市、沈阳市春夏峰高于秋冬峰。 人群分布上男女性别比为2.51∶1,以农民为主,25~69岁年龄组占87.40%,隐性感染率为5.50%。 各市汉坦病毒基因型分布呈现不同特点,辽西地区5市只检出汉城(SEOV)型病毒;其他9个地市均检出SEOV型和汉滩(HTNV)型病毒。 结论 2016—2020年辽宁省HFRS发病率呈小幅波动;辽宁省为HTNV型和SEOV型病毒的混合疫区,优势型病毒流行的季节性表现较为明显,不同地区HFRS流行特征差异显著,应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2022, 37(11): 1462-1466.
DOI: 10.3784/jbjc.202206270301
摘要:
目的 对2004—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制定该地区人间布病防控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采用发病数、发病率和构成比等描述疫情。 采用AMOS-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对 2016年该地区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和基因分型。 基于MLVA-16分型方法对本研究的菌株与国际布鲁氏菌MLVA数据库的羊种布鲁氏菌进行比较,调查菌株间的分子流行病学关联。 结果 2004—2011年乌兰察布市人间布病呈现逐年增多态势,并在2011年到达流行顶峰, 2012—2108年显著下降,但2019—2021年再次反弹。 2004—2021年该地区共报告人间布病29 713例,年均报告1 650例,年均发病率为75.46/10万。 乌兰察布市后山地区的流行情况高于前山地区。 经AMOS-PCR和MLVA-8两种分子方法鉴定表明,22株菌均为羊种布鲁氏菌,且属于东地中海血统。 菌株间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80%~100%),提示菌株来自单一的共同祖先。 此外,来自本研究的20个株菌分别与先前该地区分离菌株和该地区之外的菌株形成完全相同的MLVA-16基因型,表明菌株持续在本地区传播扩散,且呈现跨地区或跨国界传播特点。 结论 乌兰察布市人间布病疫情得到一定控制,但流行形势仍较为严重,存在疫情输入和(或)输出风险,应加强传染源(疫羊)的管控,警惕再次反弹。
2022, 37(11): 1467-1473.
DOI: 10.3784/jbjc.202202150040
摘要:
目的 分析2021年12月浙江省三地Delta变异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社区传播疫情流行特征。 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中报告的本土病例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调报告信息,描述疫情流行特征,并估计潜伏期、代际间隔和动态再生数(Rt)。 结果 2021年12月4—27日,浙江省宁波、绍兴、杭州市累计报告COVID-19本土病例490例,均为确诊病例。 宁波市报告74例,局限在镇海区蛟川街道,发病高峰为12月8—13日,疫情持续13 d,社会面清零用时6 d。 绍兴市报告387例,涉及上虞区(99.22%)和越城区(0.78%),发病高峰为12月12—16日,疫情持续21 d,社会面清零用时13 d。 杭州市报告29例,涉及5个区,单日发病高峰在12月9日,疫情持续13 d,社会面清零用时4 d。 三地病例男、女性别比为0.88∶1,年龄范围为2月龄至98岁,平均年龄为48.4岁,职业以工人(162例)、农民(113例)为主,临床分型以轻型(194例,39.59%)和普通型(291例,59.39%)为主,传播场所主要为家庭和密闭空间,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排查和社区筛查是发现病例的主要方式。 中位潜伏期为2.53(P25~P75:1.88~3.32) d,中位代际间隔为2.00(P25~P75:1.21~3.09) d。 宁波、绍兴、杭州市的Rt在发现疫情后第10、12、11 d降到1以下。 结论 本轮疫情传播迅速,家庭、菜场等密闭空间和人群聚集性活动场所的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科学精准排查并有效管控高暴露风险人员有助于疫情的快速控制。
2022, 37(11): 1474-1477.
DOI: 10.3784/jbjc.202112280660
摘要:
肺炎克雷伯菌属于克雷伯菌属中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是社区获得性感染和院内感染常见致病菌之一。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hvKP)是从传统肺炎克雷伯菌中分离出来的具有高毒力、高黏液性的侵袭性细菌,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可引起肺炎、肝脓肿、泌尿系统感染和血流感染,严重时还可导致脓毒血症等危急重症,治疗难度大且病死率高。 为更好地了解hvKP特性,对其流行现状、高毒力相关因子、耐药以及相关机制等进行综述,以助于临床更好地预防和控制 hvKP感染。
肺炎克雷伯菌属于克雷伯菌属中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是社区获得性感染和院内感染常见致病菌之一。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hvKP)是从传统肺炎克雷伯菌中分离出来的具有高毒力、高黏液性的侵袭性细菌,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可引起肺炎、肝脓肿、泌尿系统感染和血流感染,严重时还可导致脓毒血症等危急重症,治疗难度大且病死率高。 为更好地了解hvKP特性,对其流行现状、高毒力相关因子、耐药以及相关机制等进行综述,以助于临床更好地预防和控制 hvKP感染。
2022, 37(11): 1478-1483.
DOI: 10.3784/jbjc.202204080134
摘要:
目的 评估鼻疽诺卡菌NFA47650蛋白激活固有免疫信号通路的能力,并评价其免疫保护效果。 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nfa47650序列特征,Blast比对其在鼻疽诺卡菌中的保守性;用纯化后的NFA47650蛋白刺激RAW264.7细胞,利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检测MAPK信号通路激活水平、利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细胞因子诱导水平;将C57BL/6小鼠分成两组,分别免疫PBS及NFA47650蛋白3次,检测血清效价后感染鼻疽诺卡菌,并检测感染24 h后小鼠体温、体重变化、血清IgG水平、肺泡灌洗液中蛋白水平、LDH水平以及肺部菌载量、肺上清细胞因子等指标。 结果 NFA47650蛋白能够刺激RAW264.7细胞上调ERK、JNK、P38磷酸化水平,并诱导IL-10、IL-12、TNF-α、IFN-γ等多种细胞因子浓度升高。 另外,该蛋白免疫小鼠后可以产生高效价的抗血清,使肺部感染减轻,肺部菌载量减少。 结论 NFA47650蛋白作为一种免疫显性蛋白,能在鼻疽诺卡菌感染宿主过程中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诱导小鼠产生免疫应答,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2022, 37(11): 1484-1489.
DOI: 10.3784/jbjc.202205080437
摘要:
目的 了解2000—2020年天津市≥60岁老年居民伤害死亡谱的特征及变化情况。 方法 伤害死亡数据来源于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全人口全死因监测数据库,计算不同性别、地区和年龄组的伤害死亡率、构成比等指标。 采用SAS 9.2统计软件,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计算构成比的变化趋势。 采用Joinpoint 4.3.1软件分析不同伤害原因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 结果 天津市≥60岁人口占全年龄组伤害死亡的构成比从2000年的24.20%上升到2020年68.01%(P<0.01)。≥60岁人群伤害粗死亡率从2000年的53.26/10万上升到2020年的88.81/10万(AAPC=2.62%,P<0.01);标化死亡率从2000年的54.92/10万上升到2020年的85.29/10万(AAPC=2.55%,P<0.01)。 男性、农村居民和≥80岁老年人的伤害死亡率相对较高。道路交通伤害、跌倒、自杀、意外中毒和溺水是天津市老年人伤害死亡的前5位原因。伤害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的有跌倒(AAPC=8.21%,P<0.01)和溺水(AAPC=1.64%,P=0.009);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的有自杀(AAPC=−1.89%,P=0.014)、意外中毒(AAPC=−9.66%,P<0.01)和被杀(AAPC=−5.59%,P<0.01);道路交通伤害、火灾、砸死、触电和自然环境因素意外的标化死亡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2000—2020年天津市≥60岁居民伤害死亡率不断攀升,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男性、农村居民和≥80岁老年人的伤害死亡率相对较高。 跌倒、道路交通伤害、自杀等伤害原因应作为老年人伤害防控的重点工作,应继续开展针对性防控,提升老年人口健康水平。
2022, 37(11): 1490-1494.
DOI: 10.3784/jbjc.202109240518
摘要:
目的 了解浙江省台州市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现况,为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0年9—10月,依据《学生健康检查技术规范》(GB/T 26343-2010),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全市每个县(市、区)中小学生进行裸眼远视力、身高、体质量测量。 结果 共测量30 062名中小学生。 研究对象视力低下率为74.2%,女生(77.0%)高于男生(71.8%)。 轻度、中度和重度视力低下率分别为18.0%、11.9%、44.3%,随学段升高,视力低下呈上升趋势(趋势χ2=5 833.06,P<0.001 )。 体质量指数与视力低下有关。 结论 重度视力低下是初、高中学生的主要视力低下类型,学生视力低下率随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超重和肥胖是视力低下的危险因素。小学升初中及初中阶段是防控视力低下的关键时期,应全面监测并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
2022, 37(11): 1495-1501.
DOI: 10.3784/jbjc.202204140149
摘要:
目的 对2021年武汉市一起跨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病原菌的鉴定和溯源分析,查明事件暴发原因。 方法 采集此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相关人员的肛拭子样本、粪便样本和食品样本进行分离培养,用VITEK 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分离到的菌株,并进行血清学分型,耐药性敏感试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法(PFGE)对本次事件的检出菌及近两年本地区临床散发病例的同型别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和聚类分析;提取本次事件病原菌和本地区同型别菌株的核酸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基因注释和序列比对分析病原菌的毒力因子与耐药基因,结合多位点序列分型,变异位点检测和不同地区同型别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构建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系统发育树对病原菌进行溯源。 结果 共分离出5株肠炎沙门菌,其中2株来自食物样本,3株来自患者粪便和肛拭子样本。 5株检出菌的PFGE带型完全相同,均对抗生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唑啉、头孢西丁、头孢呋辛、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耐药,携带相同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均为ST11型。 本次事件检出菌株的序列间仅存在1个突变位点。 检出菌的全基因组序列与本地肠炎沙门菌序列高度相似。 结论 肠炎沙门菌为本次事件的致病菌。经同源性分析,此株病原菌为本地区肠炎沙门菌流行株。 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可作为PFGE分子分型的补充应用于病原菌的监测和暴发事件调查。
2022, 37(11): 1502-1503.
DOI: 10.3784/jbjc.202204190152
摘要: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乙肝疫苗接种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然而,由于以往疫苗接种建议采用基于风险因素的评估方法,导致成人的疫苗接种覆盖率并不理想。 这份报告还补充了什么?除了已经建议接种乙肝疫苗的人群外,美国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建议19~59岁的所有成年人都应接种乙肝疫苗。 这对公共卫生实践有什么启示?59岁之前普及成人乙肝疫苗接种,消除了危险因素筛查和披露的必要性,可以增加疫苗接种覆盖率和减少乙肝病例。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乙肝疫苗接种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然而,由于以往疫苗接种建议采用基于风险因素的评估方法,导致成人的疫苗接种覆盖率并不理想。 这份报告还补充了什么?除了已经建议接种乙肝疫苗的人群外,美国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建议19~59岁的所有成年人都应接种乙肝疫苗。 这对公共卫生实践有什么启示?59岁之前普及成人乙肝疫苗接种,消除了危险因素筛查和披露的必要性,可以增加疫苗接种覆盖率和减少乙肝病例。
2022, 37(11): 1504-150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