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8卷  第10期

 2023 年 10 期封面
2023, 38(10) .
[摘要](104) [PDF 2209KB](16)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2023 年 10 期目录
2023, 38(10) : 1-3.
[摘要](116) [HTML全文](45) [PDF 1395KB](29)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疫情快报
2023年9月中国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简介National Data of Class A, B and C 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September 2023
2023, 38(10) : 1151-1151.  DOI: 10.3784/jbjc.202310230547
[摘要](159) [HTML全文](76) [PDF 435KB](43)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2023年9月中国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概要
2023, 38(10) : 1152-1153.  DOI: 10.3784/jbjc.202310230548
[摘要](108) [HTML全文](68) [PDF 409KB](20)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2023年9月全球传染病疫情概要
韩辉, 伍波, 尚士进, 贾娇娇, 宋悦谦
2023, 38(10) : 1154-1156.  DOI: 10.3784/jbjc.202310180543
[摘要](107) [HTML全文](48) [PDF 1072KB](26)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2023年9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73种,涉及236个国家和地区。 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236个)、猴痘(115个)、登革热(31个)、麻疹(26个)和霍乱(14个)。 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尼帕病毒病(33.3%)、鼠疫(20.0%)、拉沙热(17.1%)、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9.4%)和西尼罗热(7.1%)。 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疟疾、登革热、麻疹和霍乱。 亚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猴痘、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和登革热;非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猴痘、拉沙热、白喉、脊髓灰质炎和麻疹;美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猴痘、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病;欧洲主要流行西尼罗热。
风险评估
2023年10月中国需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
黄静雯, 孔庆福, 冯晔囡, 谢怡然, 黄晓霞, 白文清, 刘凤凤, 孟玲, 施国庆, 涂文校, 向妮娟
2023, 38(10) : 1157-1162.  DOI: 10.3784/jbjc.202310240558
[摘要](208) [HTML全文](93) [PDF 1296KB](65)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评估2023年10月在我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  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  结果  预计2023年10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可能较9月有所上升,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猴痘、流行性感冒(流感)、登革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类事件为主。 我国境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处于较低水平,对医疗秩序和社会运行影响较小。 目前我国内地猴痘报告病例数呈下降趋势;男男性行为人群猴痘疫情持续传播风险仍较高,一般人群风险仍较低。 当前流感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但流感活动持续上升;预计会出现秋冬季流行高峰,流行强度为季节性水平。 登革热疫情将呈下降趋势,部分地区仍存在发生小规模聚集性疫情、疫情外溢或发生本地疫情的风险。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可能出现反弹,疫情高发省份仍将集中在气候温暖潮湿的地区,聚集性疫情发生场所仍以学校、工厂等人群聚集场所为主。 手足口病疫情强度可能有所上升,不排除出现优势血清型转变、基因变异及新病原引起重症、死亡增加的可能。  结论  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予以特别关注,对猴痘予以重点关注,对流感、登革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予以一般关注。
2023年9月全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风险评估
杨昕娉, 武洁雯, 纪瀚然, 赵青, 张亦弛, 庞明樊, 房元圣, 薛秀丽, 孙静, 戚晓鹏
2023, 38(10) : 1163-1166.  DOI: 10.3784/jbjc.202310180544
[摘要](155) [HTML全文](68) [PDF 5696KB](31)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评估2023年9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全球流行情况及对我国的输入风险。  方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开发布的每日COVID-19疫情数据,结合全球COVID-19入境政策分析,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方法,通过总体概述、各大洲及重点国家疫情趋势综合评估和周边十四国疫情分析,对全球COVID-19疫情风险进行综合、全面与及时的评估。  结果  与2023年8月相比,9月全球月新增确诊病例环比下降了54.41%,月新增死亡病例环比增加了8.94%。 全球月新增确诊病例前10位国家中,意大利和罗马尼亚为全球重点关注国家;各大洲月新增确诊病例前3位国家中,新加坡为亚洲一般关注国家,摩洛哥为非洲一般关注国家;俄罗斯、印度和蒙古是周边十四国特别关注国家。  结论  全球每日新增确诊病例9月整体呈下降趋势,对于重点国家和地区要持续加强疫情监测,同相关机构建立沟通机制,互通有无,及时预警
自然疫源性疾病监测专题
导 读
窦相峰
2023, 38(10) : 1167-1167.  DOI: 10.3784/jbjc.202310220545
[摘要](74) [HTML全文](59) [PDF 617KB](7)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2013-2022年北京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和空间分布分析
陈艳伟, 李旭, 李夫, 王小梅, 李爽, 王超, 窦相峰, 张代涛
2023, 38(10) : 1168-1173.  DOI: 10.3784/jbjc.202305040199
[摘要](187) [HTML全文](91) [PDF 9820KB](55)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了解北京市近年来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情况,为布病防控措施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的方法,对2013—2022年北京市人间布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应用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方法,对北京市乡镇街道级别布病发病率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北京市布病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  2013—2022年,北京市报告本地布病病例1307例,年平均发病率0.61/10万,病例数及发病率逐年波动,2021—2022年发病呈现上升趋势;春夏季(3—9月)为报告病例高峰,2019—2022年最高峰为每年6、7月,较既往年份有所错后;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χ2=383.642,P<0.001);40~59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最多(722例,55.24%);职业以农民(43.15%)、家务及待业人员(22.80%)为主;郊区发病率较高,2013 — 2015年发病呈现出地域上的逐年扩散趋势,2016—2020年地域分布范围逐年递减,2021—2022年分布范围再次上升;2013—2018年及2022年布病发病率存在空间自相关特征;热点地区位于郊区的部分乡镇街道,热点地区数量随报告年份逐年波动。  结论  北京市人间布病病例数及发病率逐年波动,郊区发病率较高,郊区的部分乡镇街道为热点地区,应密切关注流行趋势变化情况,在高发地区及热点地区加强病例监测。
2011-2020年北京市鼠疫监测情况分析
李爽, 李旭, 王小梅, 林晖, 陈艳伟, 梁慧洁, 王全意, 窦相峰, 张代涛
2023, 38(10) : 1174-1177.  DOI: 10.3784/jbjc.202306160283
[摘要](138) [HTML全文](73) [PDF 2805KB](21)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北京市鼠疫人间及动物间监测情况,为制订针对北京市的鼠疫防控措施提供基础资料。   方法   在全市发热门诊和门、急诊室进行鼠疫人间病例的相关症状监测工作;动物间监测采用5 m夹线法进行捕鼠,捕到的小型鼠类进行鉴定、解剖、实验室检测后将信息记录汇总。 收集2011—2020年北京市鼠疫监测数据进行回顾性描述分析。   结果  2011—2020年,北京市人间鼠疫监测共发现2例人间病例,均为肺鼠疫,为内蒙古自治区来京就医人员,其中1例病例死亡;动物间监测方面,10年来共布夹(笼)46053次,捕获小型鼠类4科9属10种共计1585只,总鼠密度为3.44/100夹次。 优势鼠种为社鼠(37.22%,590/1585)、褐家鼠(24.10%,382/1585)、岩松鼠(15.52%,246/1585)及大林姬鼠(13.25%,210/1585),占总捕获数的89.97%。 通过间接血凝试验对采集的1175份血清进行检测,未发现鼠疫F1抗体阳性标本。   结论  2011—2020年北京市鼠种较为稳定,鼠密度处于较低水平,但北京市周边动物鼠间疫情较为活跃,应加强鼠疫人间及动物间疫情监测工作,做好健康教育,严防输入性鼠疫疫情。
2021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一例本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王志越, 宋丽君, 刘啸傲, 窦相峰, 孙玉兰
2023, 38(10) : 1178-1181.  DOI: 10.3784/jbjc.202304100154
[摘要](115) [HTML全文](61) [PDF 3351KB](35)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描述北京市门头沟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感染来源、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SFTS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现场流调、查阅病历等方式获取患者临床、流行病学信息,采集血液标本进行核酸和抗体检测,进行媒介蜱和动物宿主调查。  结果   患者多年未出京,发病前活动范围为居住地周边。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方法显示,患者血清SFTS病毒核酸阳性;血清抗体检测显示,IgM抗体阳性,病毒含量为1.9×104 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mL,临床症状以持续发热、进行性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为主,服用抗病毒药利巴韦林后好转并逐渐痊愈,整个病程为20 d。 媒介生物调查显示:在患者村落周围环境捕获到的媒介长角血蜱5只,SFTS病毒核酸阴性。 病例家犬血液经检测显示SFTS病毒核酸和抗体均为阴性。  结论  该SFTS病例为北京市门头沟区首次报告,今后应加强病例监测,做好媒介生物监测和健康宣教。
北京市一起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刘琪, 王新宇, 唐金凤, 吕燕宁, 李冬梅, 丁露露, 窦相峰
2023, 38(10) : 1182-1185.  DOI: 10.3784/jbjc.202306010259
[摘要](112) [HTML全文](63) [PDF 2750KB](18)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描述一起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后续鹦鹉热防控提供研究依据。  方法  采用电话调查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病例及共同暴露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现场采集人员、鸟类及环境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  结果  本起聚集性疫情共涉及3例感染者,其中1例患者,2名无症状感染者。 患者为女性,71岁,因发热前往医院就诊,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双肺炎症,病情危重,血液及痰液标本经宏基因检测显示鹦鹉热衣原体阳性,呼吸道标本为鹦鹉热衣原体核酸阳性,血液标本为抗体阳性;患者家中另外2名成员无相关症状,血液鹦鹉热衣原体抗体阳性;家中已饲养玄凤鹦鹉和文鸟等鸟类2年余,近期有引进新鹦鹉,出现鹦鹉死亡。 家中鸟笼等环境样本均为鹦鹉热衣原体核酸阳性。  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在部分人群中可以导致重症感染,并可以在家庭中引起聚集性疫情。 有必要针对该病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临床诊断意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北京市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本土病例的病原学特征研究
孙玉兰, 王志越, 宋丽君, 李仁清, 李夫, 任振勇, 金浩源, 李丹, 窦相峰, 张代涛
2023, 38(10) : 1186-1192.  DOI: 10.3784/jbjc.202306080269
[摘要](106) [HTML全文](60) [PDF 5376KB](23)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对北京市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本土病例进行病原学特征研究。   方法  对患者样本进行病毒分离、全基因测序,与不同基因型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进行同源性比较和遗传进化分析,并且对基因进行重组重配分析和氨基酸突变位点分析。  结果  从患者血液标本中分离到病毒,将其命名为BJ001-2021。 该毒株的L、M片段与河南省的17-China_Henan-72株最为接近,S片段与来自山东省的SD2013-094最为接近,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BJ001-2021与HB29、SD24等同属于B基因型,无基因重配重组事件,但发现一些氨基酸突变位点。  结论  北京市首例本土SFTS病例由SFTSV的B基因型引起,未发生基因组的重组重配。
传染病监测
2020-2021年湖南省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赖智维, 刘雨阳, 辜强, 何建艳, 吴紫玲, 邹金明, 曾晖, 蒋周祥, 方明礼
2023, 38(10) : 1193-1197.  DOI: 10.3784/jbjc.202304170172
[摘要](146) [HTML全文](74) [PDF 2124KB](19)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了解湖南省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2020—2021年在湖南省6个县(区)健康人群共调查3290人并采集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麻疹IgG抗体水平,运用χ2检验比较各组人群抗体阳性率,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抗体GMC的影响因素。  结果   湖南省健康人群麻疹IgG抗体总阳性率为75.08%,抗体GMC为426.67 mIU/mL。 抗体阳性率和抗体GMC在地区、年龄组、含麻疹成分疫苗(MCV)接种剂次数、末次MCV接种时间间隔等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组、MCV接种剂次数是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末次MCV接种时间间隔是有MCV接种史健康人群抗体GMC的影响因素,抗体GMC随时间间隔的增加而下降(β=−192.386,95% 置信区间:−270.986,−113.785)。  结论   湖南省健康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和抗体GMC偏低,建议继续保持和提高适龄儿童MCV的及时和全程接种率,必要时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开展补充免疫。
2009-2022年湖北省荆州市手足口病再感染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刘天, 肖新宇, 吴杨, 童叶青, 官旭华
2023, 38(10) : 1198-1204.  DOI: 10.3784/jbjc.202212160538
[摘要](165) [HTML全文](91) [PDF 3654KB](50)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湖北省荆州市手足口病(HFMD)再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预防HFMD再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自传染病监测系统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荆州市HFMD个案资料,经数据清洗、整理获得再感染HFMD病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再感染病例流行病学特征。 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再感染可能的危险因素,风险比(HR)及其95%置信区间(CI)作为测量指标。  结果  荆州市累计报告1 440例HFMD再感染者,再感染率为1.99%,再感染累计发生风险为2.00%。 感染2次者1 394例(96.81%)、3次者45例(3.12%)、4次者1例(0.07%)。 男性(864例,2.01%)与女性(576例,1.97%)再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第1~3次感染中位数年龄分别为1.75(1.17~2.67)、3.25(2.42~4.08)和 3.71(2.92~5.13)岁;人群分类分别以散居儿童(78.96%)、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43.54%和53.12%)、幼托儿童(56.52%)为主;重症病例数分别为2、3和0例。 相邻2次感染发病时间间隔中位数分别为1.09(0.53~1.99)年、1.06(0.61~1.54)和0.60年。 首次感染肠道病毒71型(EV71)后,第2次可再感染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和其他型。 Cox比例风险回归显示:年龄<3岁(HR=0.53,95%CI:0.45~0.63)相较年龄≥3岁、散居儿童相较幼托儿童(HR=0.82,95%CI:0.70~0.97)和学生(HR=0.14,95%CI:0.05~0.45)、中心城区(HR=1.86,95%CI:1.67 ~2.08)相较非中心城区、首次感染年份流行毒株为Cox A16(HR=1.90,95%CI:1.51~2.39)和其他型(HR=1.56,95%CI:1.31~1.85)相较EV71、首次感染Cox A16较EV71发生HFMD再感染风险大(HR=1.91,95%CI:1.25~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荆州市HFMD再感染存在明显时间和人群异质性,应以此为指导采取干预措施。
2015-2021年江苏省徐州市住院儿童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鼻病毒感染分析
曹润冬, 朱人和, 宋娟, 夏冬, 宋芹芹, 夏志强, 刘宓, 杜海军, 韩俊, 高晨
2023, 38(10) : 1205-1210.  DOI: 10.3784/jbjc.202305220245
[摘要](103) [HTML全文](64) [PDF 7038KB](10)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了解2015—2021年江苏省徐州市住院儿童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病例中病毒谱的构成,进一步探究人鼻病毒(hRV)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对咽拭子标本中的常见呼吸道病毒进行检测。 巢式 PCR 法扩增hRV阳性样本的VP4/VP2区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同源性分析。   结果  1663份标本中呼吸道病毒检出阳性641份(38.54%)。 hRV的检出率位居第1位,为13.95%(232/1663)。 2018年hRV的检出率明显较高(28.08%);呈现夏秋高峰的季节性流行特征。 2020年后,hRV在1—6月的检出率明显降低,但7月后检出率迅速回升,且在3~6岁年龄组中明显上升,≥6岁组中明显下降。 hRV的VP4/VP2区序列比对分析发现涉及29种血清型,以hRV-A组为主。   结论  hRV是2015—2021年徐州市住院儿童SARI病例中主要流行的呼吸道病毒,以hRV-A组为主要流行,血清型具有多样性。 hRV的流行在2020年受到了短暂的抑制之后迅速回升,提示需要对hRV感染进行持续监测。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14年和2019年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石健, 周冬梅, 屈志强, 刘昊晖, 廖克昌, 黄超俊, 汤洪洋, 黄志平, 武小娴, 黄家运
2023, 38(10) : 1211-1216.  DOI: 10.3784/jbjc.202208170377
[摘要](113) [HTML全文](86) [PDF 5217KB](21)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14年和2019年两次登革热暴发疫情的特点,为当地登革热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南宁市2014年和2019年登革热暴发疫情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比较病例在时间分布、人群分布、空间分布的特点。  结果  2014年首例病例发病日期是6月13日,病例数到达25.00%、50.00%、75.00%、100.00%的时间分别是9月27日、10月4日、10月15日和12月8日,单日发病最高峰是38例(9月28日);2019年首例病例发病日期是4月9日,病例数到达25.00%、50.00%、75.00%、100.00%的时间分别是9月29日、10月9日、10月19日和12月13日,单日发病最高峰是36例(10月1日)。 2014年病例女性占比58.45%,2019年无性别差异;2014年病例20~39岁年龄段占比53.19%,2019年病例年龄≥60岁的老年人占比15.97%;2014年病例职业分布商业或服务类占比33.52%,2019年病例职业分布家务或待业占比25.86%;2014年商业或服务类病例最早引发登革热疫情,2019年各职业类型病例在时间先后顺序上无明显差异。 2014年病例将近50.00%集中在兴宁区(347例,48.06%) ,其次西乡塘区(235例,32.55%);2019年病例相对集中在江南区(451例,42.11%),其次西乡塘区(298例,27.82%)。  结论  南宁市两次登革热暴发疫情时间分布模式相似,但人群、空间分布特点明显不同,提示疫情发生风险具普遍性,应注重落实防控措施。
2005-2021年浙江省宁波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性分析
褚衍茹, 张栋梁, 雷松, 张言武, 劳旭影, 顾晓敏, 王海波, 冯宏伟, 吴宪昊, 陈辰, 陈奕
2023, 38(10) : 1217-1222.  DOI: 10.3784/jbjc.202212200546
[摘要](89) [HTML全文](51) [PDF 13513KB](21)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2005—2021年浙江省宁波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为制定HFRS精准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监测系统收集2005—2021年宁波市HFRS病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Geoda 1.2.0软件对HFRS发病率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通过SaTScan 10.0软件探测病例的时空聚集性并用Arcgis 10.8软件对病例时空分布进行可视化呈现。  结果  2005—2021年宁波市共报告1 903例HFRS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50/10万;病例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性,4—6月和11月至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 病例主要集中在30~60岁人群(66.00%),以农民为主(53.91%),男女性别比为3.04∶1。 鄞州区、象山县、奉化区和宁海县是宁波市HFRS主要的高发地区,占所有病例的74.25%(1 413/1 903)。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15—2018年宁波市各乡镇(街道)HFRS发病率有空间聚集性(均P <0.05)。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15—2019年HFRS发病率每年均有热点区域(高–高)出现,但热点区域范围每年呈现动态变化。 时空扫描分析共探测到2个聚集区,一类聚集区的时间为2017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以象山县墙头镇为中心,覆盖宁波市东南部的41个乡镇(街道)。 二类聚集区的时间为2015年6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以鄞江镇为中心,覆盖3个乡镇(街道)。  结论  宁波市HFRS疫情存在时空聚集性特征,有由东南部向西部移动的趋势,建议对重点地区和人群开展针对性防控措施,以实现HFRS的精准防控。
2018-2020年9家结核病定点医院肺外结核病住院患者特征分析
刘燕飞, 李涛, 夏愔愔, 祝贺, 赵雁林, 陈伟
2023, 38(10) : 1223-1228.  DOI: 10.3784/jbjc.202212260551
[摘要](83) [HTML全文](51) [PDF 2414KB](20)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住院肺外结核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肺外结核病的防治政策和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从全国东中西部共选取9家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收集出院第一诊断为“肺外结核”和“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等。 采用频数、构成比和中位数对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分布是否具有差异。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451例肺外结核病患者,肺外结核病患者年龄中位数MP25P75)为44(29,59)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41∶1;农、牧民患者有1615例(46.80%)。 结核性胸膜炎、淋巴结结核和骨关节结核分别有689例(19.97%)、434例(12.58%)和427例(12.37%)。 肺外结核合并肝胆疾病、肾脏疾病和营养不良分别有533例(15.44%)、354例(10.26%)和258例(7.48%)。 从临床特征分析,入院前病情明确的患者有1973例(57.17%),46.28%(1597例)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 住院天数中位数为17d。 从肺外结核病患者的医保类型分析,城镇居民医保患者有1244例(占36.05%);全自费患者有398例(占11.53%)。  结论  肺外结核病住院患者主要以男性、中青年和农(牧)民为主体,以结核性胸膜炎、淋巴结结核和骨关节结核最常见。
2014-2019年山东省潍坊市流行的肠道病毒A组71型的VP1区基因特征分析
张凤娟, 刘德辉, 王晓倩, 霍锡元, 张作栋, 聂清
2023, 38(10) : 1229-1232.  DOI: 10.3784/jbjc.202302090030
[摘要](90) [HTML全文](52) [PDF 4189KB](6)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了解2014—2019年山东省潍坊市流行的肠道病毒A组71型(EV71)VP1区基因遗传特征、进化关系及VP1区密码子所处的选择性压力。  方法  随机选取2014—2019年潍坊市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者的阳性标本,经人横纹肌肉瘤细胞分离培养后提取病毒总RNA,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对VP1区基因扩增后进行序列测定,并分析与EV71各基因型代表株的核苷酸及氨基酸的同源性,构建2008年以来我国不同省份EV71及本地EV71 VP1区系统进化树。 通过Datamonkey 在线服务器采用单似然祖先计数(SLAC)及固定效应可能性模型(FEL)方法对C4a亚型 VP1区密码子进行选择性压力分析。  结果  共获得的41株本地EV71毒株,均与C4a基因亚型的同源性最高,核苷酸同源性为94.9%~98.2%,氨基酸同源性为98.3%~99.6%。 系统进化树显示本地EV71毒株均属C4a基因亚型,形成2个明显的支系,每一分支中既有成簇毒株也有散在分布毒株,并与多地毒株亲缘关系较近。 采用SLAC和FEL分别鉴定出136和190个密码子为负向选择性压力位点,不存在正向选择性压力位点。  结论  2014—2019年潍坊市流行的EV71毒株属于C4a基因亚型,存在多条传播链,VP1区强烈的负选择压力表明 VP1区抗原的稳定性,VP1蛋白的变异不是由宿主免疫系统的选择性压力引起的,这有利于EV71疫苗的应用。
寄生虫病监测
2016-2021年黑龙江省华支睾吸虫病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唐磊, 袁爽, 葛晶雪, 郭慧玉, 邢智锋, 尹世辉, 代伟萍, 孙巍
2023, 38(10) : 1233-1238.  DOI: 10.3784/jbjc.202202080027
[摘要](60) [HTML全文](56) [PDF 7286KB](13)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了解和掌握2016—2021年黑龙江省华支睾吸虫人群感染状况及空间分布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6—2021年黑龙江省华支睾吸虫病监测数据,对华支睾吸虫感染人群分布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核密度估计等空间流行病学统计方法探索研究区域华支睾吸虫病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  2016—2021年黑龙江省华支睾吸虫病监测覆盖71个县(市、区)、417个村(社区),华支睾吸虫总感染率为3.91%(4 488/114 905)。 感染人群以男性(64.46%,2 893/4 488)、40~59岁(58.53%,2 627/4 488)、初中文化(52.01%,2 334/4 488)、汉族(95.45%,4 284/4 488)、农(牧、渔)民(92.96%,4 172/4 488)为主。 男性(4.92%,2 893/58 764)感染率高于女性(2.84%,1 595/56 141);40~49岁组、50~59岁组人群感染率分别为5.71%(1 358/23 785)、5.32%(1 269/23 867);初中、高中人群感染率分别为4.00%(1 553/38 812)、4.52%(2 334/51 582);农(牧、渔)民人群感染率为5.11%(4 172/81 614);朝鲜族、蒙古族人群感染率分别为12.85%(163/1 268)、9.26%(34/367);不同性别、年龄组、文化程度、职业、民族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1.598,χ2=855.526,χ2=281.391,χ2=1522.040,χ2=337.219,均P<0.05)。 以县(市、区)为单位对华支睾吸虫人群感染率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研究区域存在呈聚集性分布(Moran's I =0.414,Z=5.115, P=0.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高–高聚集区域主要是分布于省内东北部。 以村(社区)为单位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研究区域华支睾吸虫感染存在聚集性分布(Moran's I =0.437,Z=15.897,P=0.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呈高–高聚集的村(社区)数为43个,主要分布于省内东北部及西南部,呈高–低聚集的村(社区)数为1个,分布于省内东北部。 核密度估计显示,核密度高值区纵向分布于省内东北–西南部,主要呈现沿松花江流域分布的特征。  结论  黑龙江省华支睾吸虫病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和人群分布差异。 应结合区域特点,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
技术与方法
河南省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王炳源, 高莉, 秦露伟, 潘盼, 冯化飞, 邢天放, 底秀娟, 李少芳, 李卉, 杨文杰, 康锴
2023, 38(10) : 1239-1246.  DOI: 10.3784/jbjc.202303130099
[摘要](115) [HTML全文](70) [PDF 2736KB](14)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构建河南省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预测模型,为河南省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设计,选取2013—2014年参加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的18岁以上河南省常住居民,将基线无心脑血管疾病、无失访、无关键变量缺失的5 757人作为随访队列。 采用加权的Cox回归分析构建模型,以C统计量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并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  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7.01±1.02年,心脑血管疾病累积发病率为9.23%。 纳入预测模型的变量有年龄[风险率(HR)= 1.05,95%置信区间(CI):1.04~1.06,P<0.001]、收缩压(HR =1.01,95%CI: 1.01~1.02,P=0.001)、吸烟(HR= 1.44,95%CI:1.19~1.74,P=0.002)、高血压服药(HR= 1.81,95%CI:1.32~2.50,P=0.002)和糖尿病(HR= 1.49,95%CI:1.11~2.00,P=0.014)。 模型的C统计量为0.76(0.74~0.78),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观察值有较好的一致性。 采用Bootstrap法验证结果显示,C统计量均值的偏差为0.000 16。  结论  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和准确性,可为河南省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筛查提供科学依据。
死因监测
2010-2021年北京市海淀区恶性肿瘤死亡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孙亚敏, 宋伟, 周海曦, 霍秀芳, 苏健婷, 韦再华
2023, 38(10) : 1247-1252.  DOI: 10.3784/jbjc.202301190038
[摘要](114) [HTML全文](66) [PDF 2448KB](19)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2010—2021年北京市海淀区户籍人口恶性肿瘤死亡特征及变化趋势,为恶性肿瘤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10—2021年海淀区户籍人口恶性肿瘤死亡资料,计算构成比、死亡粗率及标化率、早死寿命损失(YLL)率及其标化率,应用Joinpoint回归模型估计平均年度变化趋势。  结果   2010—2021年海淀区户籍人口恶性肿瘤居全死因首位,全死因占比30.23%,年均粗死亡率142.47/10万,标化死亡率93.32/10万;粗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8,P<0.05),各年份标化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相比2010年,2021年恶性肿瘤死因构成降至26.77%(降幅−15.37%),总人群、男性、女性粗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别为1.62%、1.82%、1.42%,均P<0.01],标化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AAPC分别为−1.50%、−1.13%、−1.85%,均P<0.01)。 前10位死因以肺癌和消化道恶性肿瘤为主,前6位死因顺位基本无变化,依次为肺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胰腺癌、乳腺癌;膀胱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粗死亡率上升趋势显著(AAPC分别为4.56%、3.81%、3.80%,均P<0.001),肝癌呈逐年下降趋势(AAPC=−1.24%,P<0.05)。 YLL逐年增长,YLL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AAPC=0.30%,P>0.05),标化YLL率呈逐年下降趋势(AAPC=−2.10%,P<0.05);结直肠癌、胰腺癌、膀胱癌、乳腺癌YLL率呈逐年上升趋势(AAPC分别为2.90%、2.60%、3.40%、1.90%,P<0.05),肝癌、胃癌呈逐年下降趋势(AAPC分别为−2.70%、−1.20%,P<0.05)。  结论   肺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海淀区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的上升受人口老龄化影响较大,但与吸烟、环境污染、不良生活方式等相关的恶性肿瘤疾病负担仍较重。 因此,应针对不同性别、主要癌种及变化趋势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
2014-2021年浙江省岱山县居民死因监测分析
李琼燕, 林启, 朱夏燕
2023, 38(10) : 1253-1257.  DOI: 10.3784/jbjc.202302210052
[摘要](101) [HTML全文](60) [PDF 2135KB](20)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掌握2014—2021年浙江省岱山县居民死亡水平,分析死因顺位,为制定疾病综合防治对策、干预措施以及今后的疾病防治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岱山县居民2014—2021年死因监测数据,统一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进行编码,统计居民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顺位和潜在减寿年数率(PYLLR)。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趋势分析采用趋势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2014—2021年岱山县居民合计死亡12 968例,其中男性7 084例、女性5 884例,粗死亡率为894.27/10万,标化死亡率为416.15/10万,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χ2=142.156,P<0.001)。 >45岁居民死亡率明显升高,至65岁达到高峰。 死因构成居前5位的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占所有死因的88.06%。 居民死因减寿居前5位的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PYLLR分别为23.93‰、8.39‰、3.63‰、3.12‰和1.11‰。 不同年龄段死因顺位有差别。  结论  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伤害已成为岱山县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教育,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群体尽早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干预,进一步完善疾病防控体系。
慢性非传染病监测
我国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轨迹发展研究
周蓉, 曾静
2023, 38(10) : 1258-1263.  DOI: 10.3784/jbjc.202302160044
[摘要](83) [HTML全文](49) [PDF 2156KB](4)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研究旨在识别我国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抑郁发展轨迹,检验其抑郁轨迹是否存在性别和城乡差异,为糖尿患者抑郁症状的预防与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研中2011—2018年4期纵向数据,选择≥45岁确诊糖尿病患者数据进行分析。 应用增长混合模型开展潜类别模型拟合性评估,分析男性与女性、城市与农村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状的发展轨迹。  结果  共481名中老年人纳入数据分析,男性(7.17~7.81)和城市(7.50~8.38)糖尿病患者在各阶段抑郁症状得分均值普遍低于女性(9.07~10.27)和农村(9.06~10.11)患者。 男性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状轨迹可划分为高–降组与低–升组,女性患者可划分为恒高组和低–升组;城市患者抑郁症状轨迹可划分为高–降组和低–升组,农村患者可划分为恒低组和低–升组。  结论  我国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状整体有增长趋势,不同群体抑郁症状轨迹具有异质性。 女性和农村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状更为严重,是心理干预措施的重点关注对象。
案例分析
2022年浙江省宁波市1例恙虫病东方体Boryong基因亚型感染病例调查分析
徐可叶, 平国华
2023, 38(10) : 1264-1267.  DOI: 10.3784/jbjc.202302160045
[摘要](104) [HTML全文](61) [PDF 4990KB](22)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对2022年1例恙虫病疑似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分析,了解浙江省宁波市恙虫病东方体基因型流行情况。  方法  对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询问其病史;采集病例发热期血液,提取总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tsa56,根据测得的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该恙虫病东方体基因型。  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出病例血液中存在恙虫病东方体;扩增序列经比对后与已知恙虫病东方体Boryong具有最近亲缘关系。  结论  宁波市实验室确诊1例恙虫病东方体感染病例,为Boryong基因亚型。
2022年河北省张家口市1起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疫情的流行特征分析
祁琳, 李越, 张海洋, 宋文静, 李青凤, 胡雪倩, 王玉玲
2023, 38(10) : 1268-1272.  DOI: 10.3784/jbjc.202301020557
[摘要](111) [HTML全文](62) [PDF 3328KB](25)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2022年河北省张家口市某工厂一起由腺病毒55型、乙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3型混合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究流行的危险因素,为疫情早期预警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该厂区可能受疫情影响的所有人员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咽拭子进行病原体核酸筛查,并定期开展多轮病原筛查,持续监测病原结果。  结果  经实验室检测确认该起疫情由腺病毒55型(感染273例)、乙型流感病毒(感染225例)、副流感病毒3型(感染40例)、甲型流感病毒(感染9例)混合感染引起,共导致547人感染。 疫情主要流行于青年男性工人群体,吸烟者感染率高于非吸烟者。 乙型流感病毒感染者的症状最为明显,发热和全身症状比例较高。  结论  人群密集的工厂内吸烟的青年工人群体为4类呼吸道病毒的主要感染对象。 应重点关注人群密集场所的健康教育、症状监测和病原筛查,控制呼吸道传染病流行。
海外动态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甲型肝炎疫苗的意见书( 2022年10月)
龚甫哲(摘译), 龚震宇(审校)
2023, 38(10) : 1273-1278.  DOI: 10.3784/jbjc.202211120493
[摘要](93) [HTML全文](72) [PDF 2103KB](16)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在线交流

防诈骗公告

大家好:近期有不法分子以本刊编辑身份添加作者微信,请务必提高警惕!本刊关于稿件的一切事项通知均采用编辑部唯一邮箱(jbjc@icdc.cn)和座机(010-58900732)联系作者,且在录用稿件后仅收取版面费,无其他任何名目费用(如审稿费和加急费等),非编辑部邮箱发送的本刊收费用通知等均为诈骗,不要随意汇入款项!如有可疑及时致电编辑部核实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