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28卷  第3期

目录
2013年3月 第28卷 第3期目 次
2013, 28(3): 0-0.
[摘要](1492) [HTML全文] (15) [PDF 567KB](207)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疫情信息
2013年2月中国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简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监测和信息服务中心
2013, 28(3): 169-169.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3.001
[摘要](1572) [HTML全文] (36) [PDF 816KB](238)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2013年2月中国部分法定传染病疫情动态摘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与应急处理办公室
2013, 28(3): 170-171.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3.002
[摘要](1526) [HTML全文] (16) [PDF 758KB](201)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传染病监测
NAC通过不同机制抑制激动剂依赖和非依赖的过表达mGlu1a介导的细胞凋亡
王舒婷, 夏宁, 袁记方, 张红
2013, 28(3): 172-177.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3.003
[摘要](1668) [HTML全文] (37) [PDF 2130KB](347)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探测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于组成型和诱导型表达mGlu1a所介导的兴奋性毒性的影响。 方法 在过表达mGlu1a的HEK293细胞中,通过免疫印迹法,MTT法,胎盘蓝排斥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二氯荧光素检测法及HPLC等方法,探测了NAC对mGlu1a下游信号分子活性,细胞活力和凋亡,受体表面表达以及细胞内氧化应激的影响。 结果 发现受体的组成型和诱导型活性通过不同机制,参与了NAC对于mGlu1a所介导的兴奋性毒性的抑制。在以上两种情况下,NAC均可以通过降低ROS调节细胞内氧化还原电势。 结论 在不同生理刺激条件下,mGlu1a的活性对于疾病的发生可能起着不同的作用,尤其是对mGlu1a高表达所产生的效应,为探究与mGluI相关疾病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插入序列共同区在多种临床菌株间的分布及其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blaPER-1的关系研究
陈霞, 李桂喜, 禹惠兰, 袁敏, 侯小平, 李娟
2013, 28(3): 178-183.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3.004
[摘要](1766) [HTML全文] (43) [PDF 1452KB](241)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研究临床来源的多种类细菌中插入序列共同区(insertion sequence common regions,ISCRs)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blaPER-1的分布情况,分析可移动元件IS CR1 与细菌多药耐药表型及blaPER-1基因散播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1-2012年河北省某医院临床独立菌株,应用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种属鉴定,利用普通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进行IS CR1、blaPER-1和IS CR1-blaPER-1间区的扩增;分析IS CR1、blaPER-1种属分布状况及IS CR1与菌株耐药性的关系。 结果 共得到17种(属)314株临床独立菌株,其中IS CR1携带率为28.7%(90/314),在不动杆菌和肠杆菌科的多种细菌中携带较多;携带IS CR1的菌株中,96.7%(87/90)为多药耐药菌株,93.3%(84/90)耐受9类及以上抗菌药物;blaPER-1基因携带率为12.4%(39/314),在7种细菌检出,不动杆菌属细菌中检出最多(31株);21株不动杆菌属细菌和1株普通变形杆菌存在IS CR1-blaPER-1结构。 结论 IS CR1在多种细菌中广泛分布,细菌多药耐药表型和其携带有一定关系;blaPER-1基因在多种细菌中散播,IS CR1的基因捕获和移动机制可能造成了blaPER-1基因在不动杆菌属细菌中及在不同种细菌间的散播。
我国大肠埃希菌O157:H7分离株大质粒pO157变异性研究
徐雪芳, 伍建宏, 刘学通, 熊衍文, 徐建国
2013, 28(3): 184-188.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3.005
[摘要](1707) [HTML全文] (45) [PDF 2273KB](268)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我国分离的大肠埃希菌O157:H7菌株中大质粒pO157的变异情况。 方法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法分析质粒酶切图谱,而后采用嵌套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并用Southern blot进行验证,最后测序。 结果 根据酶切图谱将60株大肠埃希菌O157:H7分为A~E 5个群,而进一步研究表明造成A群与C群HindⅢ 酶切图谱的不同是由C群中的一个小质粒造成的。PCR结果显示A群与C群中的引物对5和25,B群中的引物对25得到的PCR条带与pO157出发菌株不同,其他均相同。测序结果显示造成引物对25在A~C群中与致病性大质粒pO157不同的原因是IS1310序列的插入。 结论 我国大肠埃希菌O157:H7分离株致病性大质粒pO157相对保守,部分菌株中存在插入序列如IS1310,这也是造成我国大肠埃希菌O157:H7 pO157质粒变异的主要原因。
2011年广东省深圳市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监测
杨洪, 何雅青, 张泽娜, 冼慧霞, 罗敏, 张海龙, 姚相杰
2013, 28(3): 189-192.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3.006
[摘要](1988) [HTML全文] (72) [PDF 988KB](251)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了解2011年广东省深圳市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情况,为科学防治手足口病提供实验室依据。 方法 对2011年哨点医院上送的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病例的粪便标本,先用荧光RT-PCR进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以及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再对肠道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的标本进一步用巢式RT-PCR(RT-Nested PCR)的方法扩增片段,PCR产物测序后,通过Blast软件进行分型。 结果 409例病例中,5岁以下占93.64%,主要集中在1~2岁年龄组;5-9月为发病高峰期,11月出现一个小高峰。EV71阳性142例,构成比为43.83%;Cox A16阳性53例,构成比为16.36%;非EV71、非Cox A16的其他肠道病毒阳性129例,构成比为39.81%;129例其他肠道病毒阳性标本中,95例的序列测定结果Cox A6有69例,构成比为72.63%;Cox A10有12例,构成比12.63%; Cox A12、Cox A9、Cox A2、Cox A4、Cox B2、Cox B4、ECHO2、ECHO14和ECHO18各有少部分病例。 结论 2011年深圳市手足口病最主要病原为EV71,Cox A6次之,Cox A16位居第3位,应加强对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监测。
阿贡纳沙门菌引起的聚集性腹泻病例监测及分析
曲梅, 张新, 王小莉, 黄瑛, 钱海坤, 刘桂荣, 李伟, 阚飙, 王全意
2013, 28(3): 193-196.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3.007
[摘要](1759) [HTML全文] (59) [PDF 2476KB](218)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子分型技术分析时间上高度集中的散发腹泻病例,发现可能的聚集性,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追溯。 方法 利用已建立的北京市肠道多病原分子分型监测系统,采集腹泻病例粪便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凝集、药敏试验及PFGE分子分型。 结果 2012年5月2-7日连续一周内,从北京市某区(县)肠道门诊采集的22份腹泻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9株沙门菌,血清学鉴定为阿贡纳沙门菌。XbaⅠ 酶切的PFGE带型一致,与中国细菌性传染病分子分型实验室监测网络(PulseNet China)中心数据库及各地区网络实验室数据比对分析后,确认该带型为一新的图谱带型,编码为JABX01.CN0072。 结论 9 例阿贡纳沙门菌感染病例的发病时间和地理分布高度集中,且PFGE带型聚集成簇,提示感染菌株具有同一克隆来源。随后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感染来源分析,虽并未发现共同暴露因素,但说明PFGE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监测的敏感性,应长期持续的进行病原菌分子分型监测,进一步完善PulseNet网络和运行机制。
浙江省金华市无偿献血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现状分析
王福成
2013, 28(3): 197-199.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3.008
[摘要](1693) [HTML全文] (41) [PDF 920KB](183)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了解浙江省金华市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的状况及流行特征,以确定低危献血人群,降低输血传播HIV的风险。 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2年7月266 844例无偿献血者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抗-HIV检测,结果采用免疫蛋白印迹(WB)确证,并对抗-HIV确证阳性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统计分析。 结果 抗-HIV抗体初筛阳性共406例,WB法确证阳性29例,阳性率为0.01%,不确定5例,其余确证为阴性。经流行病学调查,异性传播19例,占65.5%。同性传播9例,占31%。 结论 结合本地区献血人群的HIV感染状况、流行特征,应从无偿献血招募、体检咨询工作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需加强与社会互动,开展对献血者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教,从而达到保证血液质量与安全。
输血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两例调查分析
王爱红
2013, 28(3): 200-201.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3.009
[摘要](1656) [HTML全文] (39) [PDF 908KB](180)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为探讨改进从献血到受血的各个环节流程,降低因输血而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的风险。 方法 对整个输血感染HIV过程进行分析,探讨HIV关键控制点。 结果 献血者献血标本抗-HIV检测阴性,分别输注了其悬浮红细胞和血浆的两例患者一段时间后均被检出抗-HIV阳性,追查献血员重新取样检验,抗-HIV确认阳性,确认是因窗口期造成的输血感染。 结论 做好献血到用血的每个环节,特别做好献血员的宣传招募、征询体检、血液检测、临床用血管理是阻断经血传播HIV的必要措施。
1997-2011年云南省保山市缅籍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黄东升, 郑维斌, 杨家芳, 李艳萍, 郭建华, 彭佳艳, 徐正翠, 刘丽, 丁英, 赵彩佐
2013, 28(3): 202-205.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3.010
[摘要](1814) [HTML全文] (65) [PDF 934KB](328)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现住址为云南省保山市的缅籍人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艾滋病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艾滋病) 流行特征, 为保山市针对缅籍人员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入境者体检、涉外婚检、孕产妇检测、自愿咨询检测、术前检查等方法获得现住址为保山市的缅籍人员HIV感染相关资料,对1997-2011年现住址为保山市的缅籍HIV/AIDS病例疫情报告状况及一般人口学特征、随访管理等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1997年发现首例现住址为保山市的缅籍HIV感染者,截止2011年底累计报告现住址为保山市的缅籍HIV/AIDS病例共计303例,HIV感染者占86.1%,AIDS患者占13.9%;报告病例数最多的地区为腾冲县(56.8%),其次为隆阳区(15.8%);样本来源主要为检测咨询和入境人员体检及孕产期检测(50.5%);病例报告数据显示,现住址为保山市的缅籍HIV感染者数及AIDS患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自2005年以来上升较为显著;人口学总体特征分布:男女比例接近, 为0.92:1,主要以年龄在21~40岁(74.9%),已婚有配偶(69.3%),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72.2%)为主,汉族(47.2%)及农民(65.0%)居多;对于缅籍HIV/AIDS病例随访管理,能够随访到的仅占27.1%,查无此人占22.8%,失访者占50.2%。 结论 保山市缅籍HIV/AIDS 疫情逐年加重,缅籍HIV/AIDS病例主要为文化程度较低的缅籍汉族已婚青壮年,以农民居多,且难于进行随访管理。今后需有针对性的加强保山市的缅籍青壮年HIV/AIDS病例以及新入境HIV抗体检测阳性者的随访管理力度,进而减少缅籍艾滋病疫情对中国造成影响。
2006-2011年河南省长葛市梅毒流行特征分析
马改梅, 赵书锋, 陈志敏, 杨新义
2013, 28(3): 206-208.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3.011
[摘要](1979) [HTML全文] (47) [PDF 923KB](473)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了解河南省长葛市2006-2011年梅毒流行病学特征,探索恰当、正确的防控措施。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长葛市梅毒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6-2011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系统累计报告长葛市梅毒病例285例,发病率在1.51/10万~12.23/10万之间,发病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无明显季节性;20~49岁发病占70.18%,女性总体发病率高于男性(P0.05);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6.84%);辖区各地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结论 长葛市梅毒发病呈上升趋势。提示加强梅毒筛查、早期发现传染源、控制医源性感染、开展健康教育、净化社会环境、洁身自爱是防制梅毒的必要措施。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肺炎支原体
孟凡亮, 何利华, 顾一心, 张建中, 赵飞
2013, 28(3): 209-212.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3.012
[摘要](2236) [HTML全文] (77) [PDF 1346KB](221)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肺炎支原体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方法,以期用于临床肺炎支原体感染检测。 方法 通过测序分析和序列比对,选取肺炎支原体p1基因中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探针,建立和完善此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并进行扩增效率、灵敏度及特异度评价。与已报道的肺炎支原体常规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进行150份临床标本检测能力比较。 结果 建立的real-time PCR方法对肺炎支原体的检测限约为10 cfu。使用该方法对9株肺炎支原体ATCC标准株和30株临床分离株核酸扩增均为阳性;对10种其他支原体、13种常见呼吸道病原菌染色体及人类染色体扩增结果均为阴性。同时,临床标本的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检测灵敏度优于常规PCR。 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real-time PCR方法可快速、灵敏、特异地检测标本中肺炎支原体核酸,可适用于临床肺炎支原体诊断。
2006-2011年太原市麻疹疫情流行病学分析及强化免疫效果评价
孟德权, 张萍
2013, 28(3): 213-215.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3.013
[摘要](1609) [HTML全文] (43) [PDF 1008KB](205)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太原市2006-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SIA)前后发病情况,探讨加速控制麻疹策略,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太原市麻疹发病及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结果 全市共监测到麻疹病例2994例,年度发病率在0.14/10万~35.35/10万之间,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4-6月为发病高峰,2008-2011年先后开展7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活动,平均接种率达到98%,2009-2011年麻疹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57/10万,≥14岁和U=28.11,P结论 高质量的MV SIA 能有效降低麻疹发病率,提高免疫接种率保护小月龄儿童和成年人是目前消除麻疹的关键,为此须进一步提高适龄儿童尤其是流动儿童2剂次MV的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减少免疫空白,适时开展MV SIA,同时对外来务工人员、育龄妇女进行接种,尽可能地提高人群整体麻疹疫苗接种率。
2008-2011年北京市丰台区严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
张东彦, 王中战, 兰蓓, 毛雯雯
2013, 28(3): 216-219.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3.014
[摘要](1638) [HTML全文] (31) [PDF 927KB](215)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北京市丰台区严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serious rare adverse reaction,SRAR)发生特征,评价疫苗的安全性和预防接种服务质量。 方法 通过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8-2011年丰台区报告的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serious 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SAEFI)中SRAR病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结果 2008-2011年丰台区SAEFI报告率4.41/100万剂,其中SRAR报告发生率为2.32/100万剂,男性高于女性,本地户籍儿童与外地户籍儿童没有明显差异;涉及6种疫苗,70%(7/10)的反应发生在接种第1剂次疫苗;50%(5/10)的病例从发生到报告的时间≥1 d;除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vaccine-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VAPP)留有残疾外,其他疫苗引起的异常反应病例预后良好,无后遗症出现。 结论 丰台区疫苗的安全性和预防接种服务质量良好,家长对AEFI了解不足,接种医生在接种疫苗前应注意详细询问受种者过敏史和近期健康状况,对受种者应进行必要体检,规范接种,做好接种后医学观察,以保证接种安全。
1990-2011年湖北省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陈红缨, 洪希成, 黄淑琼, 张鹏
2013, 28(3): 220-223.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3.015
[摘要](1738) [HTML全文] (68) [PDF 1093KB](432)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湖北省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报告发病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监测和防控建议。 方法 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乙肝病例、乙肝病例报告质量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湖北省乙肝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无明显季节高峰,但不同人群发病趋势不同,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和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15岁以上青壮年为高发人群,发病人群职业一直以农民为主,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各级医务人员对乙肝诊断分类标准掌握均不够,乙肝病例存在误报、重复报告。 结论 实施儿童乙肝计划免疫后,儿童发病得到有效控制。乙肝报告发病率升高与误报、慢性病例重复报告有关,需进一步完善乙肝监测系统,加强各级临床医生乙肝知识培训,提高监测数据准确性,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食源性疾病监测
中国部分食品分离单增李斯特菌的抗菌药物敏感性及耐药基因检测
王天姝, 王艳, 贺春月, 叶正兴, 王毅, 许柯, 俞骅, 汪永禄, 张兰荣, 曾莹春, 许学斌, 王红, 陈伟伟, 王和, 叶长芸
2013, 28(3): 224-229.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3.016
[摘要](1961) [HTML全文] (78) [PDF 962KB](335)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了解我国部分食品中分离单增李斯特菌的抗菌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探讨单增李斯特菌耐药基因的携带与耐药表型的关系。 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2005-2011年从我国7个省市/地区食品分离的203株单增李斯特菌进行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吩、青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亚胺培南、红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利福平、万古霉素、氯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头孢呋肟、多粘菌素B、呋喃妥因、氯林可霉素共20种抗菌药物药敏试验,采用PCR方法对实验菌株进行9种耐药基因及接合型转座子Tn916检测,并对阳性基因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分析。 结果 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对多粘菌素B、呋喃妥因、头孢呋肟、氯林可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和氯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8.52%、55.66%、50.25%、12.81%、2.46%、1.97%、0.99%、0.99%和0.49%。203株单增李斯特菌中,5株对四环素耐药的菌株均检测出tetM基因,其中3株菌的tetM基因位于接合型转座子Tn916上。 结论 食品中分离的单增李斯特菌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情况,并有83株多重耐药株存在,具有引起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风险存在,应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管理以保证食品安全及公众健康。
慢性非传染病监测
2011年北京市房山区居民糖尿病死亡分析
赵清水, 马淑玲, 黄少平
2013, 28(3): 230-232.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3.017
[摘要](1594) [HTML全文] (35) [PDF 919KB](220)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了解北京市房山区居民糖尿病死亡状况及变化趋势,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使用由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报表数据,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对房山区1976-2011年居民糖尿病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房山区1976-2011年居民糖尿病年均死亡率为10.52/10万,死亡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4.76%。糖尿病发病随年龄的增长呈逐年上升趋势,女性糖尿病年均死亡率和年均增长率均高于男性。 结论 糖尿病死亡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中老年女性是防治的重点人群。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
2004-2011年浙江省宁波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毛国华, 杨天池, 王海波, 许国章
2013, 28(3): 233-235.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3.018
[摘要](1670) [HTML全文] (23) [PDF 943KB](770)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宁波市近几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04-2011年宁波市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 结果 2004-2011年共报告学校突发事件124起,全部为Ⅳ级事件,罹患率为2.90%。事件类型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占99.19%。前3位病种是水痘、流行性感冒和流行性腮腺炎。突发事件报告主要集中在3-6月、10月至次年1月。小学是高发场所,占69.35%。罹患率以乡中学最高(7.18%),其次为市中学(6.86%)。 结论 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多发生于农村学校,应引起教育和卫生部门的重视,积极采取切实的防控措施和对策。
技术与方法
基于16S rDNA数据库的细菌在线分类鉴定平台的构建
陈晨, 彭珂, 王海印, 杜鹏程, 张雯, 张媛媛, 于伟文
2013, 28(3): 236-240.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3.019
[摘要](1817) [HTML全文] (55) [PDF 1506KB](525)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利用且兼并简化现有16S rDNA基础数据库,建立可用于传染病预防控制及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的细菌快速分类的核糖体基因数据库,构建快速鉴定在线分析平台。 方法 收集整理已有的包括RDP、GenBank、SILVA、HOMD等国际公认、公开的16S rDNA数据库,进行整理、筛选和去冗余,重新构建16S rDNA数据库。利用生物信息学构建自动化分析流程,并利用先进的web 2.0、JAVAEE等技术开发设计数据库系统及网站,构建了自动化的在线细菌分类鉴定平台。 结果 通过核酸序列比较,将已公布的1 450 265条16S rDNA序列简化为具有代表性的96 138条序列,并构建了序列数据库。结合序列比较、序列聚类等生物信息方法,建立了基于web的快速检索系统(http://ssu.bioinfo-icdc.org)。 结论 通过构建基于16S rDNA序列的细菌分类鉴定在线分析平台,具有快速、简单、明确的特征,能够对病原菌进行快速、准确的分类学鉴定,有效提高传染病预防控制和感染性疾病临床诊疗中的病原菌鉴定和疫情溯源的速度,为及时实施有效治疗和控制措施赢得时间。
综述
霍乱弧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研究进展
陈保立, 阚飙
2013, 28(3): 241-244.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3.020
[摘要](1327) [HTML全文] (35) [PDF 943KB](290)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霍乱弧菌是霍乱的病原体,广泛存在于海洋及江河入海口环境中。在不良环境中霍乱弧菌会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 VBNC),常规分离方法检测不到,在条件合适时VBNC状态的霍乱弧菌会复苏为可培养状态。本文对近年霍乱弧菌VBNC相关研究做了回顾,以期能够为霍乱弧菌越冬机制以及霍乱的监测提供参考。
自然疫源性疾病监测
2012年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12岁以下儿童土源性线虫监测结果分析
刘佩霞
2013, 28(3): 245-246.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3.021
[摘要](799) [HTML全文] (48) [PDF 911KB](171)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为了解和掌握焦作市解放区12岁以下儿童土源性线虫感染状况,为重点人群寄生虫病防治提供依据。采取东、西、南、北、中抽样方法进行采样监测,采用化验改良加滕法(厚涂片透明法)检测。调查结果显示,12岁以下儿童土源线虫感染率较高,为了控制感染应每年继续加强监测,有效地控制寄生虫感染流行。
案例分析
一起弗氏柠檬酸杆菌所致食源性疾病调查
闫革彬, 隋吉林, 芦丹, 刘重程, 王涛
2013, 28(3): 247-248.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3.022
[摘要](950) [HTML全文] (62) [PDF 950KB](271)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本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一起集体聚餐所致食源性疾病进行分析,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病例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验结果, 证实该起食源性疾病由食用受弗氏柠檬酸杆菌污染的食品所致。
海外动态
2011年美国西尼罗河病毒性疾病和其他虫媒病毒性疾病的流行概况
龚震宇, 杨小平
2013, 28(3): 249-250.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3.023
[摘要](777) [HTML全文] (23) [PDF 874KB](198)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WHO手足口病临床管理与公共卫生应对指南 第四部分 EV71的致病机制
刘社兰, 林君芬, 张静
2013, 28(3): 251-252.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3.024
[摘要](819) [HTML全文] (35) [PDF 1234KB](284)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在线交流

防诈骗公告

大家好:近期有不法分子以本刊编辑身份添加作者微信,请务必提高警惕!本刊关于稿件的一切事项通知均采用编辑部唯一邮箱(jbjc@icdc.cn)和座机(010-58900732)联系作者,且在录用稿件后仅收取版面费,无其他任何名目费用(如审稿费和加急费等),非编辑部邮箱发送的本刊收费用通知等均为诈骗,不要随意汇入款项!如有可疑及时致电编辑部核实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