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交流
2023年 第38卷 第5期
2023, 38(5): 1-3.
摘要:
2023, 38(5): 501-501.
DOI: 10.3784/jbjc.202305120215
摘要:
2023, 38(5): 502-503.
DOI: 10.3784/jbjc.202305120216
摘要:
2023, 38(5): 504-506.
DOI: 10.3784/jbjc.202305220238
摘要:
2023年4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66种,涉及235个国家和地区。 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235个)、猴痘(111个)、麻疹(29个)、登革热(27个)和霍乱(20个)。 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马尔堡病毒病(83.6%)、人感染甲型H5N1禽流感(52.5%)、拉沙热(17.2%)、白喉(12.1%)和脑膜炎(7.4%)。 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冠、疟疾、登革热、霍乱和麻疹。 亚洲主要流行新冠、霍乱、猴痘和登革热;非洲主要流行新冠、霍乱、黄热病、马尔堡病毒病、拉沙热和猴痘;美洲主要流行新冠、霍乱、猴痘、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欧洲主要流行新冠和侵袭性A群链球菌感染。
2023年4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66种,涉及235个国家和地区。 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235个)、猴痘(111个)、麻疹(29个)、登革热(27个)和霍乱(20个)。 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马尔堡病毒病(83.6%)、人感染甲型H5N1禽流感(52.5%)、拉沙热(17.2%)、白喉(12.1%)和脑膜炎(7.4%)。 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冠、疟疾、登革热、霍乱和麻疹。 亚洲主要流行新冠、霍乱、猴痘和登革热;非洲主要流行新冠、霍乱、黄热病、马尔堡病毒病、拉沙热和猴痘;美洲主要流行新冠、霍乱、猴痘、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欧洲主要流行新冠和侵袭性A群链球菌感染。
2023, 38(5): 507-510.
DOI: 10.3784/jbjc.202305220230
摘要:
目的 评估2023年5月在我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 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 结果 预计2023年5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可能较4月增多,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水痘、诺如病毒肠炎和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类事件为主。 我国本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在2023年4月上旬达到2022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4月中下旬疫情开始出现上升趋势,XBB进化分支病毒已成为我国疫情主要流行株,预计再感染疫情将逐渐增多,但出现对医疗和社会冲击的规模性疫情可能性则较小。 目前全国手足口病整体疫情处于快速上升初期,预计5月疫情将上升。 根据既往趋势预测,5月开始进入食物中毒事件高发期。 结论 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予以特别关注,对食物中毒和手足口病予以一般关注。
2023, 38(5): 511-515.
DOI: 10.3784/jbjc.202305210231
摘要:
目的 评估2023年4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全球流行情况及对我国的输入风险。 方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开发布的每日COVID-19疫情数据,结合全球COVID-19入境政策分析,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方法,通过总体概述、各大洲及重点国家疫情趋势综合评估和周边十四国疫情分析,对全球COVID-19疫情风险进行综合、全面与及时的评估。 结果 与2023年3月相比,4月全球月新增确诊病例环比下降了21.17%,月新增死亡病例环比下降了19.19%。 各大洲4月每日新增确诊和死亡病例整体呈下降趋势。 全球月新增确诊病例前10位国家中,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加坡月环比增长显著,为全球重点关注国家。 各大洲月新增确诊病例前3位国家中,南美洲的秘鲁、非洲区的毛里求斯和摩洛哥月环比增长显著,为各大洲一般关注国家。 印度是周边十四国特别关注国家,4月病例呈上升趋势且入境政策宽松。 结论 全球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4月整体呈下降趋势。 对于重点国家要持续加强疫情监测,同相关机构建立沟通机制,互通有无,及时预警。
2023, 38(5): 516-521.
DOI: 10.3784/jbjc.202301060564
摘要:
目的 前噬菌体是细菌基因组中重要可移动原件,在细菌毒力和宿主适应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噬菌体介导的福氏志贺菌血清型转化频繁发生,给志贺菌的监测、诊断和预防工作带来不便。 为了探究我国福氏志贺菌基因组进化与其前噬菌体相关的血清型别转换之间的关系,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将前噬菌体在福氏志贺菌基因组中的分布与进化进行关联分析。 方法 在中国17省(市、自治区)选取的294株福氏志贺菌具有丰富的血清型多态性。 通过比较不同血清型福氏志贺菌基因组中原噬菌体及血清型转换噬菌体的覆盖度,统计分析其分布规律。 结果 部分菌株可携带多种前噬菌体,同一种前噬菌体也可分布在不同血清型菌株中;部分菌株虽携带血清型转换噬菌体却并未发生血清型转换事件。 不同血清型转换噬菌体在福氏志贺菌进化树中成簇出现,表明该部分菌株出现了血清型集中转换现象。 结论 本研究有助于揭示前噬菌体的遗传多样性及与福氏志贺菌进化和血清型变异之间的关系,对预防和控制志贺菌的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2023, 38(5): 522-528.
DOI: 10.3784/jbjc.202212130534
摘要:
目的 鉴定一株分离自既往鼠疫疫源地的褐家鼠盲肠的鼠疫噬菌体vB_YpeM_ESS14(ESS14)的生物学特性、电镜形态及其基因组特征。 方法 以鼠疫疫苗株EV76为宿主菌,通过测定噬菌体ESS14的裂解谱、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热稳定性、PH稳定性和紫外线稳定性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形态观察了解ESS14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基因组测序分析阐述其基因组特征。 结果 ESS14能裂解多种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此外ESS14还能裂解鼠伤寒沙门菌和布利丹沙门菌;ESS14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1,爆发潜伏期10 min,爆发量为120 PFU/ml;ESS14在温度28~60 ℃ 和pH (3~10)条件下效价稳定;ESS14基因组由170 013 bp的双链DNA组成,G+C含量为40.50%,包含295个开放阅读框(ORFs),其中有2个为tRNA (tRNA-Arg-TCT和tRNA-Met-CAT)。 结论 基因组特定鉴定分析表明ESS14属于Caudovirales>Straboviridae>Tevenvirinae>Gapriverviru;ESS14具有较宽的裂解谱,潜伏期短,爆发量高,对温度、pH、紫外线稳定性良好,未来用其作微生态制剂减灭鼠疫疫源地中的鼠疫菌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023, 38(5): 529-536.
DOI: 10.3784/jbjc.202303280127
摘要:
目的 了解单增李斯特菌基因组中前噬菌体分布状况和基因组特征。 方法 自公共数据库GenBank获得275株单增李斯特菌的全基因组序列,运用前噬菌体在线预测软件(PHASTER)对其携带的前噬菌体进行预测。 并对预测的完整前噬菌体进行聚类分析、插入位点识别、噬菌体整合酶多态性分析。 此外,通过比对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数据库,搜寻前噬菌体可能携带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 结果 本研究发现99.3%的单增李斯特菌基因组含有前噬菌体序列,155株(56.4%)单增李斯特菌基因组预测到229个完整前噬菌体序列。 所有完整前噬菌体聚集成4个群,进一步划分为10个簇。 前噬菌体分群与其宿主菌所属家系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与宿主菌来源无关。 本研究识别到10个前噬菌体插入位点,其中lmot17(tRNAArg),lmot11(tRNASer)和comK是3个最常见的插入位点,lmo1263为新发现的插入位点。 相同插入位点前噬菌体所携带整合酶氨基酸序列高度相似。 此外,研究发现部分家系Ⅲ菌株和1株家系Ⅰ菌株的噬菌体中携带毒力相关蛋白E编码基因(virE),所有完整前噬菌体中未发现耐药基因。 结论 单增李斯特菌普遍携带前噬菌体,超过半数的菌株携带完整前噬菌体,其基因组具有多样性,且在宿主菌染色体中具有多个插入位点。 这些插入位点与噬菌体所携带整合酶氨基酸序列密切相关。 此外,未发现前噬菌体中携带耐药基因。
2023, 38(5): 537-542.
DOI: 10.3784/jbjc.202210200459
摘要:
目的 对2022年湖北省人和家养动物血清中荆门蜱病毒(JMTV)的抗体阳性率进行初步研究,评估荆门蜱病毒感染人群和动物的风险。 方法 将JMTV NS3蛋白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并纯化,制备ELISA包被抗原,利用人和动物血清分别确定cut-off值;收集湖北省多个市牛羊养殖场采集的牛、羊血清,武汉市中心医院体检健康人血清,对这些血清样本以及实验室保存的林区居民血清进行JMTV特异性抗体以及核酸检测。 结果 初步建立基于NS3蛋白的JMTV 抗体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确定人血清、牛血清和羊血清的cut-off值分别为0.342、0.098和0.298。 44份牛血清和193份羊血清中JMT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55%和3.63%。 174份体检健康人和13份林区居民血清JMTV抗体结果均为阴性。 所有样本中均未检测到JMTV的核酸片段。 结论 家养动物牛、羊血清中检出JMTV特异性抗体,提示需关注牛、羊作为蜱携带者导致病毒扩散的风险。
2023, 38(5): 543-547.
DOI: 10.3784/jbjc.202208150361
摘要:
目的 掌握河北省居民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卫生健康政策、提升居民传染病防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PPS)与简单随机相结合的抽样方法抽取河北省84个县(市、区)的20 535名15~69 岁的城乡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于2020年7—9月对抽中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统计分析采用复杂抽样模块下的描述性分析、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特征人群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 结果 经权重调整,河北省城乡居民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为28.80%。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城乡居民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受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影响。 与女性相比,男性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较低,比值比(OR) 为 0.809,95%置信区间(95%CI)为0.722~0.906;与65~岁年龄组相比,15~、25~、35~、45~岁年龄组居民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更高,OR值分别为1.600(95%CI:1.105~2.316)、2.088(95%CI:1.608~2.711)、2.055(95%CI:1.675~2.521)、1.568(95%CI:1.299~1.893);以本科及以上学历为参照,文化程度越低,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越低,大专、高中/职高/中专、初中、小学、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OR值分别为0.667(95%CI:0.503~0.885)、0.594(95%CI:0.461~0.765)、0.427(95%CI:0.330~0.552)、0.216(95%CI:0.162~0.290)、0.135(95%CI:0.080~0.226)。 结论 河北省居民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仍较低,有待提升。 今后工作应从老年人、学历较低者、男性等低素养人群以及薄弱环节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染病防治宣教和干预。
2023, 38(5): 548-553.
DOI: 10.3784/jbjc.202207120318
摘要:
目的 获得福建省福州市四起暴发事件分离的副溶血弧菌序列分布特点,并分析不同菌株间遗传关系。 方法 对19株副溶血弧菌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使用相应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基因组装和基因预测,借助相关数据库获得不同菌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情况,采取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 结果 19株副溶血弧菌依据7个管家基因分型,得到 4种序列型(ST),其中 ST3为优势型,1株菌暂定为未知型。 全部菌株均携带β-内酰胺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同时携带影响宿主细胞致病力的重要毒力基因。 2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和trh毒力基因仅在F265菌株中检出。 全基因组系统发育树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暴发菌株被分成3个进化分支,E2019、E2020-1和E2020-2的菌株主要集中在lineage B进化分支,E2018的菌株均在lineage C 进化分支。 结论 四起暴发事件由ST3克隆复合体主导,并伴随其他ST型别菌株的影响。 同起暴发事件分离菌株具有遗传多样性, 菌株测序数据为暴发事件溯源提供技术支持。
2023, 38(5): 554-560.
DOI: 10.3784/jbjc.202205170223
摘要:
目的 调查广斑虻中肠、马氏管和卵巢中携带菌群种类以及结构差异。 方法 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某牛场附近捕捉广斑虻(Chrysops vanderwulpi),无菌采集其中肠、马氏管和卵巢3个部位进行16S V3-V4区测定和分析,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 结果 研究样本25份,共获得1331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中肠、马氏管和卵巢分别为1211、1204和1257个OTUs,其中1051个OTUs为3种样本所共有。 3个部位在门水平中,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最丰富,合计超过80.00%。 在属水平上,不同部位细菌组成情况不同,毛螺菌属在中肠相对丰度最高,占菌群总含量的8.38%;乳酸菌属在马氏管中相对丰度最高,占菌群总含量的12.13%;肠杆菌属在卵巢中相对丰度最高,占菌群总含量的10.60%。 对所有序列进行Blast分析,部分序列与致病菌人型支原体(CP055150)、索氏梭菌(MT539084)、副流感嗜血杆菌(LT674777)、类志贺邻单胞菌(MT573123)、伯克霍尔德菌(MN150518)、微小脲原体(CP041199)、螺旋杆菌(MF440359)同源性均达到100.00%。 在培养结果中,需氧条件培养出37株5属9种,厌氧条件下共培养出20株6属7种,未培养出致病菌。 结论 本研究首次对虻类进行了细菌多样性分析,初步了解广斑虻中肠、马氏管和卵巢的细菌组成及差异情况;在虻类中检测到多种潜在致病菌,并对部分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未培养出致病菌,研究结果为虻及虻传播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2023, 38(5): 561-566.
DOI: 10.3784/jbjc.202208120359
摘要:
目的 了解湖北省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特征及治疗效果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湖北省登记的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特征,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5—2021年纳入分析的3799例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以男性(72.91%)、中青年(84.71%)和农民/民工患者(37.06%)为主。 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成功率为61.30%。 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均表明男性、年龄≥65岁、复治、职业为农民/民工、未使用阿米卡星/卷曲霉素及治疗时间≤1年患者成功治疗比例较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湖北省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疫情防控的重点人群为中青年、男性及农民/民工。 为提高湖北省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时还需对年龄65岁以上的患者、男性和农民/民工人群加大关注力度。 治疗方案中使用二线注射类药物,治疗后重点关注造成治疗时长较短的原因,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一定作用。
2023, 38(5): 567-573.
DOI: 10.3784/jbjc.202302150043
摘要:
目的 调查2018年广州市鸡源和猪源鼠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性及分子特征,为合理使用抗生素和耐药菌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使用API 20E生化试验鉴定鼠伤寒沙门菌。 使用CMV3AGNF药敏板进行药敏试验。 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序列类型、抗生素耐药基因和点突变,以及构建系统发育树。 结果 广州市鸡源(15株)和猪源(21株)鼠伤寒沙门菌对氨苄青霉素、萘啶酸、四环素、氯霉素和磺胺异恶唑的耐药率≥60.00%,多重耐药率超过65.00%,以氨苄西林-萘啶酸-四环索-氯霉素-(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恶唑-磺胺异恶唑)-庆大霉素耐药谱为主,且猪源菌耐药更为严重。 猪源菌对tet(B)、aph(3'')-Ib和aph(6)-Id的携带率高于鸡源菌(P<0.05),携带更多的耐药基因(P<0.05)。 GyrA点突变在鸡源菌和猪源菌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系统发育及序列类型分析发现,鼠伤寒沙门菌共分为4个分支,鸡源菌更具遗传多态性,C4优势分支同时包含鸡源菌和猪源菌。 结论 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普遍,猪源菌的耐药则更为严重。畜牧业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应加强鼠伤寒沙门菌的病原监测尤其是对猪肉食品的监测,防控耐药菌的传播。
2023, 38(5): 574-580.
DOI: 10.3784/jbjc.202302130035
摘要:
目的 对1株同时耐头孢菌素和阿奇霉素的多重耐药宋内志贺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明确其携带的耐药基因和质粒特征。 方法 通过对2011年上海市的60株宋内志贺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筛选出1株同时耐头孢菌素和阿奇霉素的菌株Sh11sh529,使用二代和纳米孔测序技术获得其基因组序列,分析基因组的耐药基因、质粒、可移动遗传元件等。 结果 Sh11sh529基因组中检测到了11个耐药基因以及gyrA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的突变位点gyrA-S83L,耐药基因包括2种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基因blaCTX-M-14和blaCTX-M-15,其中blaCTX-M-14、mphA、aac(3)-IId、dfrA17、aadA5、sul1和qacEdelta基因由1个IncB/O/K/Z型质粒pSh11sh529-2携带,blaCTX-M-14上游有1个ISEcp1插入子,mphA上游有1个IS26插入子。 而blaCTX-M-15由IncFII型质粒pSh11sh529-3携带,在其上游有1个ISEcp1插入子。 该菌株表现出多重耐药性,对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青霉素类等5类抗菌药物中的9种耐药。 结论 应当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株以及同时携带多个类型ESBL菌株的监测和研究,以制定策略减少其流行和传播。
2023, 38(5): 581-585.
DOI: 10.3784/jbjc.202210270462
摘要:
以微生物组学和宏基因组学为基础的新技术的飞跃式发展为新微生物的发现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优势。 反向病原学理念公开提出后,在指导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主动防控实践方面也正在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在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领域应用越来越广。 新型宏基因组/宏转录组学技术进一步支撑和促进反向病原学研究,在发展评估新微生物致病潜力的理论、策略和方法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 在此,本综述梳理了新型宏基因组/宏转录组学技术在反向病原学研究中的作用实践、以及面临的挑战,期望促进人们对病原体的认识和理论技术创新。
以微生物组学和宏基因组学为基础的新技术的飞跃式发展为新微生物的发现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优势。 反向病原学理念公开提出后,在指导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主动防控实践方面也正在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在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领域应用越来越广。 新型宏基因组/宏转录组学技术进一步支撑和促进反向病原学研究,在发展评估新微生物致病潜力的理论、策略和方法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 在此,本综述梳理了新型宏基因组/宏转录组学技术在反向病原学研究中的作用实践、以及面临的挑战,期望促进人们对病原体的认识和理论技术创新。
2023, 38(5): 586-593.
DOI: 10.3784/jbjc.202303160107
摘要:
目的 构建一种基于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质谱微测序技术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多位点检测方法和检测模块,实现结核分枝杆菌对一线抗结核药物的高通量快速检测,为结核病诊疗提供一种新型技术支撑。 方法 通过对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靶基因进行多重PCR扩增、单碱质量探针延伸及分子质量测定,同时完成16个突变位点、26种突变型的检测,实现结核分枝杆菌对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等一线治疗药物抗性的通量检测。 采用40例结核分枝杆菌样本、5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咽拭子样本进行检测体系准确性及特异性验证。 结果 本研究构建了基于5重PCR-质谱联用的结核分枝杆菌对一线治疗药物的泛耐药检测方法,并开发了质谱配套检测系统。 采用该系统,结核分枝杆菌对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抗性检测的准确率和特异性均为100.00%,且具有7 h内完成96个样本的检测通量。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方法有操作简便、低成本、高通量特点,耐药位点检测全面且准确,并具扩展性,可根据需要增添新突变位点,在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检测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2023, 38(5): 594-598.
DOI: 10.3784/jbjc.202302070029
摘要:
目的 构建跨境传染病科普框架,为跨境传染病科普工作者提供理论性参考和整体解决方案,完善科普工作,提高出境人员传染病知识素养,降低传染病跨境传播和输入风险。 方法 使用框架构建法,通过范围界定、资料查找和分析、需求分析及利益相关者分析法迭代构建跨境传染病科普框架,并通过讨论验证最终确定框架。 结果 框架以跨境人员传染病科普需求为中心,通过建立全球传染病监测体系,构建基于证据的传染病知识库,选择适宜的科普材料制作与传播,运用恰当的科普评价方法,建立成熟的科普部门体系来满足需求。 结论 跨境传染病科普框架的建立将为该领域的科普实施提供指导,为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提供依据,为跨境传染病防控提供支撑。
2023, 38(5): 599-608.
DOI: 10.3784/jbjc.202209280426
摘要:
目的 通过系统性地梳理了国内外高质量的老年期痴呆流行病学调查和相关的卫生服务登记数据,以期对我国痴呆监测和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方法 检索1990—2020年发表的老年期痴呆流行病学相关文献,最终纳入20项流行病学调查以及5个卫生服务登记数据。 对调查的基本信息、执行情况和研究结果进行介绍和比较。 结果 我国的老年期痴呆横断面调查样本量大、全国代表性好,但近期出现的应答率下降和实施时间延长需引起重视。 纵向调查在我国起步较晚,实施经验尚不丰富,且在数据开发与发布方面存在不足。 未来我国痴呆监测的发展中,国际老年痴呆纵向调查中监测功能的扩展,流行病学调查与人口信息/卫生服务登记信息的结合,前沿分析技术的应用是关注的重点。 此外,慢性病监测系统是我国痴呆监测系统建设的重要资源和基础。 结论 我国在痴呆监测领域已经有一些基础,并且政府部门和研究者正在进行积极的尝试。 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我国应同时加强数据的整合和共享,以及多学科合作研究网络的构建。
2023, 38(5): 609-615.
DOI: 10.3784/jbjc.202211010478
摘要:
目的 了解2011—2020年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死亡谱变化情况,分析影响期望寿命增长的主要疾病因素,为卫生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死亡个案登记信息。 采用粗死亡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期望寿命年龄分解法分析2011—2020 年浙江省居民死亡谱变化情况及比较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 采用SAS 9.4和Excel 20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1—2020年浙江省期望寿命年均增长0.36岁;婴儿组死亡率的降低对期望寿命增长的影响占整个年龄组的15.37%,老年组占53.08%,且婴儿组死亡率对期望寿命的贡献逐渐降低,老年组死亡率对期望寿命的贡献明显增加。 循环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始终位于浙江省第1、第2位死因,是造成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呼吸系统疾病则是过去10年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2020年前5位死因减寿损失顺位依次是脑血管病、心脏病、肺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和意外跌落。 结论 慢性病已成为浙江省居民的主要死因,要进一步提高人群期望寿命,需要建立健全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对60 岁以上人群进行重点干预,改善人口老龄化社会状态下居民的健康状态。
2023, 38(5): 616-621.
DOI: 10.3784/jbjc.202212060527
摘要:
目的 对浙江省中学生睡眠不足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防治策略及评估干预效果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和自我管理式问卷调查方法,于2022年4—6月对浙江省30个县(市、区)376所学校的28 043名中学生采用统一的健康危险因素调查问卷进行匿名调查。 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的26 594名中学生中,男生13 711人(52.57%),女生12 883人(47.43%);年龄(15.75±1.73)岁。 采用美国睡眠医学学会的标准,44.56% [95%置信区间(CI):42.45%~46.66%)的中学生存在睡眠不足,其中男生和女生发生率分别为39.92%(95%CI:37.76%~42.08%)和49.70%(95%CI:47.33%~52.06%),女生高于男生(χ2=129.361,P<0.001)。 城市和农村发生率分别为47.84%(95%CI:44.21%~51.47%)和42.76%(95%CI:39.78%~45.73%),城市高于农村(χ2=3.843,P=0.049);初中、普通高中和非普通高中学生的发生率分别为39.97%(95%CI:36.90%~43.05%),64.90% (95%CI:61.79%~68.00%)和31.27%(95%CI:29.04%~33.51%)。 不同学校类型学生睡眠不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62,P<0.001)。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地区、学校类型、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成绩、体育活动、水果摄入、吃早餐、自评健康状况、孤独、悲伤是睡眠不足的影响因素。 结论 浙江省中学生普遍存在睡眠不足。 改善中学生睡眠不足应结合理膳食、加强锻炼及心理卫生干预等措施。
2023, 38(5): 622-624.
DOI: 10.3784/jbjc.202210260564
摘要:
目的 对2021年大连市某羊汤馆一起布鲁氏菌病(布病)暴发疫情进行调查与分析,探讨布病发病原因及流行特点,为布病疫情防控与预防类似事件提供建议。 方法 制定个案调查表,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进行试管凝集试验,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调查内容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此次疫情共发现6例确诊病例及3例隐性感染者。 病例发病时间为2021年8月11日至10月2日,呈现持续同源的暴发模式。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肌肉关节痛、乏力等。 6例确诊病例中,5例从事帮厨工作,1例帮忙宰杀处理病羊,可疑暴露因素为处理加工病羊羊肉以及食用未煮熟的羊肉。 结论 大连市此次疫情为一起因加工和食用布鲁氏菌污染的羊肉及制品导致的布病暴发疫情,应加强对职业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防护意识,以控制和减少布病疫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