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交流
2023年 第38卷 第4期
2023, 38(4): 1-3.
摘要:
2023, 38(4): 369-369.
DOI: 10.3784/jbjc.202304180163
摘要:
2023, 38(4): 370-371.
DOI: 10.3784/jbjc.202304180162
摘要:
2023, 38(4): 372-374.
DOI: 10.3784/jbjc.202304220175
摘要:
2023年3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62种,涉及235个国家和地区。 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235个)、猴痘(110个)、登革热(29个)、霍乱(21个)和麻疹(19个)。 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马尔堡病毒病(83.3%)、尼帕病毒病(71.4%)、裂谷热(23.8%)、拉沙热(18.1%)和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8.5%)。 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疟疾、霍乱、登革热和麻疹。 亚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和登革热;非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黄热病、马尔堡病毒病、拉沙热和猴痘;美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欧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侵袭性A群链球菌感染。
2023年3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62种,涉及235个国家和地区。 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235个)、猴痘(110个)、登革热(29个)、霍乱(21个)和麻疹(19个)。 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马尔堡病毒病(83.3%)、尼帕病毒病(71.4%)、裂谷热(23.8%)、拉沙热(18.1%)和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8.5%)。 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疟疾、霍乱、登革热和麻疹。 亚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和登革热;非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黄热病、马尔堡病毒病、拉沙热和猴痘;美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欧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侵袭性A群链球菌感染。
2023, 38(4): 375-378.
DOI: 10.3784/jbjc.202304190174
摘要:
目的 评估2023年4月在我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 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 结果 预计2023年4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可能与3月持平,以季节性流感、诺如病毒肠炎等传染病类事件为主。 目前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处于低水平传播阶段,人群前期自然感染及疫苗接种所形成的混合免疫屏障对我国主要流行株保护作用依然较高,预计4月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维持低水平传播的可能性高,需警惕新变异株及再感染疫情。 流感疫情将在4月持续下降至流行间歇期水平。 诺如病毒肠炎疫情有可能回落。 我国大部分省份尤其是北方省份布鲁氏菌病病例数将上升。 结论 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予以特别关注,对季节性流感、诺如病毒肠炎和布鲁氏菌病予以一般关注。
2023, 38(4): 379-383.
DOI: 10.3784/jbjc.202304240181
摘要:
目的 评估2023年3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全球流行情况及对我国的输入风险。 方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开发布的每日COVID-19疫情数据,结合全球COVID-19入境政策分析,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方法,通过总体概述、各大洲及重点国家疫情趋势综合评估和周边十四国疫情分析,对全球COVID-19疫情风险进行综合、全面与及时的评估。 结果 与2023年2月相比,3月全球月新增确诊病例环比下降了16.09%,月新增死亡病例环比下降了25.44%。 3月北美洲和亚洲新增确诊和死亡病例均有所减少,欧洲和非洲新增确诊和死亡病例均有增加,南美洲和大洋洲新增确诊病例增加但新增死亡病例减少。 全球月新增确诊病例前10位国家中,法国和英国月环比增长显著,为全球重点关注国家。 各大洲月新增确诊病例前3位国家中,月环比增长显著的国家有南美洲区的智利和秘鲁,非洲区的南非、毛里求斯和突尼斯,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密克罗尼西亚,为各大洲一般关注国家。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和阿富汗是周边十四国特别关注国家,3月病例呈上升趋势且入境政策宽松。 结论 3月全球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有部分国家新增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出现增多,应持续关注重点国家,做好持续监测,并同相关机构建立沟通机制,互通有无,及时预警。
2023, 38(4): 384-390.
DOI: 10.3784/jbjc.202212300556
摘要:
目的 探索中国施万菌的种群分布、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遗传进化关系,为施万菌的流行病学监测和进化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联合gyrB基因测序进行施万菌种水平鉴定;利用7个管家基因(16S rRNA、gyrA、gyrB、infB、recN、rpoA和topA)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利用BioNumerics 7.1软件对各个序列类型(ST)构建最小生成树。 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全国201株施万菌,鉴定到10个不同的菌种,其中海藻施万菌所占数量最多。 不同分离来源中的施万菌种分布有所差异,临床和食品来源的施万菌种分布相似。 MLST将施万菌实验室分离株划分成136个ST型和15 个克隆复合体(CCs),其中CC12为海藻施万菌优势克隆群。 结论 我国分布的施万菌病原谱丰富多样,提示这些菌株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样性。
2023, 38(4): 391-395.
DOI: 10.3784/jbjc.202207160336
摘要:
目的 分析自2022年3月以来浙江省本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收集2022 年3月3日至5月8日浙江省本土新冠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262起疫情波及11个市的71个县(市、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668例,无症状感染者866例。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嘉善县、平湖市、海宁市、临平区、余杭区、拱墅区、上城区和婺城区存在热点聚集性。 本次疫情由上海市输入并导致关联疫情占72.90%;50例以上规模疫情持续时间为7~15 d,10 d左右控制动态基本再生数(Rt)<1。 结论 本轮疫情主要发生在嘉兴市和杭州市,大部分是外省输入病例引起的关联疫情;疫情R t控制在1以下的时间越早,规模越小,疫情持续时间越短。
2023, 38(4): 396-402.
DOI: 10.3784/jbjc.202210170446
摘要:
目的 分析河南省漯河市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病例中人博卡病毒(HBoV)的检出情况及病毒基因特征。 方法 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对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集的1 185例ARI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呼吸道多病毒检测。 对HBoV核酸阳性的标本进行VP1基因巢式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同时结合GenBank下载的中国地区HBoV1 VP1基因序列,进行病毒基因特征分析。 结果 在1 185例ARI病例标本中,共有32例(2.70%)为HBoV阳性,其中17例(53.13%)同时检出≥2种病毒。 96.88%(31/32)HBoV阳性病例为5岁以下的儿童,其中以12~23月龄患儿的检出率最高(5.52%),其次是6~11月龄(3.39%)。 HBoV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夏、秋、冬3个季节,但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BoV的单一感染和混合感染均可引起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所获得的21条HBoV序列均属于HBoV1。 Ⅰb分支是2018—2020年河南省漯河市HBoV1主要优势流行株,与我国其他地区一致。 VP1基因平均分子进化速率约为2.59×10−4替换/位点每年,在影响病毒抗原的主要区域中存在着多个氨基酸变异。 结论 HBoV是河南省漯河市ARI病例中检出的重要病毒之一。 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是HBoV感染的主要人群。 包括河南漯河株在内我国流行HBoV1 VP1基因序列相对保守,但有个别抗原相关位点发生了变异。
2023, 38(4): 403-407.
DOI: 10.3784/jbjc.202210180451
摘要:
目的 通过对2001—2020年江西省不同防治阶段新发麻风病例的分布特征及规律进行分析,为麻风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江西省各县(市、区)的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利用SaTScan 9.6软件对2001—2020年不同防治阶段新发病例按空间和时间−空间两种扫描探测模式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ArcMap 10.5软件将分析结果可视化。 结果 2001—2020年江西省累计新发麻风病例801例,其中儿童病例占1.87%,多菌型占86.02%,2级畸残占20.35%,延迟期在12个月以内的占27.97%,发现方式以被动发现为主,占82.77%。 2级畸残比在不同防治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2, P<0.05)。 发现率从2001年的0.1171/10万下降至2020年的0.0173/10万,年平均发现率为(0.0915/10万±0.0387/10万)。 “十年规划”期间年平均发现率低于“十五”(Z=−3.062,P<0.01)和“十一五”期间(Z=−3.062,P<0.01)。 单纯空间扫描显示,3个时期均出现不同聚集程度的聚集区域,其中“十五”期间出现了1个一类和2个二类聚集区域,“十一五”期间出现1个二类聚集区域,“十年规划”期间分化为3个二类聚集区域,聚集范围呈现扩大化。 时间−空间扫描显示,在2001—2020年期间共探测到2个一类聚集区域和1个二类聚集区域,主要位于江西省南部偏西,聚集年份集中在2004—2005年、2009—2010年、 2011—2015年。 结论 2001—2020年江西省麻风病发现率逐年下降,在空间分布上聚集性程度逐年下降,但是聚集范围逐年扩大。 今后的防治工作不仅要针对聚集区域,同时要重视因聚集范围不断扩大而覆盖的区域。
2023, 38(4): 408-414.
DOI: 10.3784/jbjc.202206220284
摘要:
目的 描述2011—2021年湖北省荆州市手足口病(HFMD)流行病学特征,分析重症病例危险因素,为该地区HFMD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荆州市HFMD病例、病原学监测结果、聚集性和暴发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HFMD三间分布特征,计算发病率、重症率、占比、标本检测阳性率及亚型占比。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FMD重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 2011—2021年荆州市累计报告HFMD 62 521例,年均发病率100.87/10万,重症数146例,重症率0.23%,死亡5例,病死率0.80/万,重症死亡率3.42%。 发病率随年份无明显趋势变化(\begin{document}$ {{{r}}_{\rm{s}}} $\end{document} ![]()
![]()
=−0.21,P=0.539);重症率随年份呈下降趋势(\begin{document}$ {{{r}}_{\rm{s}}} $\end{document} ![]()
![]()
=−0.66,P= 0.031)。 HFMD发病呈双峰型特点(4—6月和11—12月);县(市/区)发病率介于51.85/10万~140.23/10万,高发地区随年份不断变化;人群分类以散居儿童(69.58%)和幼托儿童(28.18%)为主,男性(59.01/10万)发病率高于女性(41.66/10万,RR=1.42,95%CI:1.39~1.44);以5岁以下儿童(96.08%)为主。 男性相较女性、低年龄儿童、中心城区相较江南片区、流行季节、发病至就诊时间长更易进展为重症病例(均比值比>1,均P<0.05)。肠道病毒71型( EV71)为重症病例(53.57%)和死亡病例(80.00%)主要病原。 报告聚集性疫情89起和暴发疫情5起,发生场所以幼托机构(87起,92.55%)为主。 病原学监测阳性率为70.88%(3 488/4 921);其中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其他型分别占16.66%、27.24%、56.10%,其他型占比随年份增加呈上升趋势(\begin{document}$ {{{r}}_{\rm{s}}} $\end{document} ![]()
![]()
=0.75,P=0.007)。 结论 荆州市HFMD维持较高发病水平,近年来重症率明显下降。 荆州市HFMD有明显时空异质性。其他型肠道病毒已成为荆州市HFMD主要病原。
2023, 38(4): 415-420.
DOI: 10.3784/jbjc.202301180006
摘要:
目的 分析2013—2022年北京市朝阳区流行性感冒(流感)病原学特点及流行趋势,为流感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对2013—2022年送检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流感样病例咽拭子进行核酸检测,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朝阳区流感监测数据。 结果 共收集哨点医院送检的流感样病例咽拭子27928份,检测出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标本4415份,总核酸阳性率为15.8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高峰以冬春季为主,不同亚型交替流行。 不同季节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98.274,P<0.001),甲型流感冬季阳性率最高(H1N1 χ2=1238.712,H3N2 χ2=1317.144,P<0.001),乙型流感冬春季阳性率明显高于夏秋季(χ2=1526.712,P<0.001)。 各年龄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25~岁病例阳性率最高(21.13%);不同性别流感样病例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5,P=0.228)。 结论 北京市朝阳区流感流行期以冬春季为主,不同流感监测年度各流感亚型交替流行,应进一步加强对流感的监测与预警,注意流感优势流行株的变化情况,继续推广流感疫苗接种策略,探索各项防控措施,降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流感的叠加影响。
2023, 38(4): 421-425.
DOI: 10.3784/jbjc.202210120444
摘要:
目的 了解2017—2021年重庆市沙坪坝区活禽市场外环境中禽流感病毒的分布特点。 方法 在沙坪坝区21个活禽市场随机采集6类环境样本,包括粪便(肛拭)、笼具表面擦拭标本、案板表面擦拭标本、刀具表面擦拭标本、盛装容器面擦拭标本和洗肉水,共1 200份,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通用甲型流感病毒(Flu A),阳性样本进一步进行H5、H7、H9、N9亚型检测,采用SAS 8.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样本中Flu A阳性率达68.50%,H5、H7、H9、N9亚型及未分型总阳性率分别为26.33%、0.17%、45.50%、0.00% 及1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1.563,P<0.001)。 存在H5+H9(19.83%)、H9+N9 (0.67%)和H5+H9+N9(0.67%)混合型。 不同年份、不同季节Flu 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6.199、 35.350,均P<0.001),Flu A阳性率高峰为第一季度(79.17%)和第二季度(76.67%)。 不同地区活禽市场外环境的Flu A核酸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62,P=0.087);不同环境类型样本中,案板表面擦拭样本Flu A阳性率为72.00%,其次为刀具表面擦拭样本(71.00%),6类环境样本Flu A核酸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6.813,P=0.235)。 结论 重庆市沙坪坝区活禽市场环境普遍存在禽流感病毒污染,H9亚型是主要的病原体,混合型占一定比例,污染高峰为每年的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 应重视H9N9和H5H9等新的重配体和变体出现的情况,加强对活禽市场环境监测,切实做好宰杀摆放禽肉的案板和刀具等区域的消毒清洁工作。
2023, 38(4): 426-431.
DOI: 10.3784/jbjc.202211210511
摘要:
目的 了解黑龙江省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登记率及变化趋势,为今后制定相应防治政策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收集黑龙江省2017—2021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信息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患者来源、治疗分类、病原学诊断、药敏试验结果等,应用Jointpoint回归模型分析黑龙江省及其13个行政地级市(地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年登记率的变化趋势。 结果 2017—2021年黑龙江省共登记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5 816例(年均登记率3.31/10万),年登记率从2017年的2.22/10万上升至2021年的4.65/10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呈上升趋势(APC=17.01%,95%CI:4.45%~31.08%,t=4.401,P=0.022);13个行政地级市(地区)中哈尔滨市呈上升趋势(APC=23.85%,95%CI:18.83%~29.14%,t=16.387,P<0.01),伊春市呈下降趋势(APC=−81.04%,95%CI:−94.19%~−37.24%,t=−4.428,P=0.021),其他地市年登记率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 816例患者中,男性(4 554例,78.30%)、45~54岁年龄组(1 818例,31.26%)、家务及待业(3 214例,55.26%)为主;患者类型中以直接就诊(4 437例,76.29%)、初治(4 662例,80.16%)、病原学阳性(3 914例,67.30%)、药敏试验结果敏感(2 519例,43.31%)患者为主。 结论 黑龙江省肺结核与糖尿病共病登记率呈上升趋势,且地区间流行呈现不平衡性,应对结核病与糖尿病共病防治工作给予重视。
2023, 38(4): 432-435.
DOI: 10.3784/jbjc.202301100565
摘要:
目的 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布鲁氏菌病(布病)患者血液中布鲁氏菌DNA, 分析其与临床症状和抗体水平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门诊就诊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包括临床症状、既往史、接触史、用药史等。 布病可疑患者,采集血液,分离血清,进行血清试管凝集试验(SAT),检测布鲁氏菌抗体,按照《布鲁氏菌病诊断》(WS 269—2019)进行布病临床诊断。 同时对患者抗凝全血进行细菌DNA提取,应用巢式PCR方法检测血液中布鲁氏菌DNA。 对不同症状、抗体水平血液中布鲁氏菌细菌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18例布病患者中,男性78例,女性40例。 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乏力、头痛、胸背酸痛、腰痛、四肢酸痛、关节肌肉疼痛、出汗、失眠和睾丸痛等。118例布病患者血液标本中,布鲁氏菌DNA阳性率为63.56%(75/118),布鲁氏菌细菌数中位数(MED)为7拷贝/mL血液,四分位数(IQR)为2~17拷贝/mL血液。 118例布病患者中,SAT检测阳性率为38.14%(45/118)。118例布病患者中,新发病例和复诊病例分别占55.08%(65/118)和44.92%(53/118),新发病例和复诊病例血液中布鲁氏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2.31%(47/65)和52.83%(28/53)。47例新发病例血液标本中布鲁氏菌细菌数MED为3拷贝/mL血液,IQR为2~26拷贝/mL血液;28例复诊病例血液标本中布鲁氏菌细菌数MED为4拷贝/mL血液, IQR为2~12拷贝/mL血液。 结论 巢式PCR方法检测布病疑似患者血液中布鲁氏菌DNA,有助于布鲁氏菌感染或血清抗体阴性患者的诊断,血液中布鲁氏菌DNA的检测和血清学检查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诊断布病。
2023, 38(4): 436-442.
DOI: 10.3784/jbjc.202211300523
摘要:
目的 探讨补体7(C7)基因遗传变异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利用GEPIA数据库分析基因C7在结直肠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利用TIMER数据库分析C7表达及拷贝数变异与结直肠癌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关系。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C7遗传变异对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影响。 使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对C7 rs1061429和rs1376178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基因分型。 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计算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分析C7 rs1061429和rs1376178遗传变异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 结果 与结直肠正常组织相比,C7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 C7表达及拷贝数变异可影响结直肠癌免疫细胞浸润。 与C7 rs1061429 CC基因型携带者相比,CA基因型携带者可显著增加直肠癌发病风险(OR=1.42,95%CI:1.08~1.86)。 与C7 rs1376178 CC基因型携带者相比,CA基因型携带者的结肠癌发病风险增加(OR=1.50,95%CI:1.06~2.10),CA或AA基因型携带者有较高的直肠癌发病风险,OR(95%CI)分别为1.46(1.06~2.03)和1.57(1.09~2.28)。 结肠癌易感性的分层分析显示,与C7 rs1376178 CC基因型携带者相比,C7 rs1376178 CA基因型携带者中女性(OR=2.01,95%CI:1.18~3.43)、非吸烟者(OR=1.70,95%CI:1.14~2.54)和非饮酒者(OR=1.57,95%CI:1.06~2.33)的结肠癌发病风险增加。 直肠癌易感性的分层分析表明,与CC 基因型携带者相比,C7 rs1061429 CA基因型携带者中男性(OR=1.64,95%CI:1.17~2.31)、相对低年龄组(OR=1.58,95%CI:1.07~2.33)的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与CC基因型携带者相比,C7 rs1376178 AA基因型携带者中女性的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OR=1.93,95%CI:1.05~3.54),C7 rs1376178 CA或AA基因型携带者中相对低年龄组(OR=1.86或2.23)、非吸烟者(OR=1.55或1.80)、非饮酒者(OR=1.51或1.62)的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P<0.05)。 结论 C7在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7 rs1061429和rs1376178多态性可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影响结直肠癌易感性。
2023, 38(4): 443-450.
DOI: 10.3784/jbjc.202211200452
摘要:
目的 分析一例HIV-1广谱中和者体内病毒膜蛋白基因(env)进化特征及其中和敏感性。 方法 从感染者两个随访时间点的全血样本中提取前病毒DNA,使用单拷贝基因组扩增(SGA)方法扩增全长env基因,测序后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树构建,分析env基因可变区特征及CD4结合位点(CD4bs)的氨基酸特征。 将有代表性的env基因克隆到pcDNATM3.1载体上,与骨架质粒pSG3△env共转染293T细胞制备假病毒,检验其感染能力,筛选出功能性膜蛋白,再将有功能性的假病毒与不同的广谱中和抗体进行中和试验,分析膜蛋白的中和特征。 结果 从两个时间点全血样本中共获得 43 条全长env基因,进化树分析显示两个时间点的env序列交叉聚集,膜蛋白序列的基因距离随时间推移而增加。 对病毒膜蛋白基因可变区的分析显示,V5区的糖基化位点数目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后一时间点有16%的序列在V1区进化出两个额外的半胱氨酸;中和实验显示V1区半胱氨酸插入不会影响病毒针对V3环中和抗体的敏感性,V5区N460糖基化位点缺失导致假病毒对CD4bs类抗体的敏感性略有下降。 结论 病毒膜蛋白基因在体液免疫的压力下持续进化;关键中和表位中氨基酸变异导致病毒发生中和逃逸。
2023, 38(4): 451-456.
DOI: 10.3784/jbjc.202210240464
摘要:
目的 对3株分离自内蒙古自治区的布鲁氏菌噬菌体A1、NMY-1和NMY-2生物学特性展开分析,获取生物学信息。 方法 采用双层平板法纯化、增殖噬菌体,观察噬斑特征及测定效价;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用双层平板法和点滴法测定噬菌体宿主谱、最佳感染复数(MOI)、一步生长曲线和理化稳定性。 结果 经电镜观察,3株噬菌体均为二十面体结构,头部直径61.0 nm~65.6 nm,具有一个长为16.5 nm~19.2 nm短尾;在常规检测浓度(RTD)和104 × RTD下,噬菌体A1和NMY-1可以裂解光滑型牛种、羊种、猪种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NMY-2能够裂解粗糙型犬种、牛种和羊种布鲁氏菌,且在高浓度(104 × RTD)时可裂解的菌株数量增加;A1、NMY-1和NMY-2的MOI分别为 0.1、0.001、0.01;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A1和NMY-2潜伏期约为30~60 min,暴发期20~40 min,暴发量分别为2 210 蚀斑形成单位(PFU)/cell和6 000 PFU/cell,NMY-1的潜伏期和暴发期较长,分别为600 min和420 min,暴发量为1.90×105 PFU/cell;3株噬菌体在40~60 ℃,pH为2~13,紫外线照射30 min时保持良好活性。 结论 本研究明确了噬菌体A1、NMY-1和NMY-2的生物学特征和属性,丰富了布鲁氏菌的噬菌体分型系统,为噬菌体疗法治疗耐药布鲁氏菌提供了更多选择。
2023, 38(4): 457-461.
DOI: 10.3784/jbjc.202211090483
摘要:
目的 利用湖北省荆州市2起由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引起的局部疫情数据,估算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的传播动力学参数,为认识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传播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表格收集2起疫情中感染关系明确的感染者与被感染者的感染时间、发病时间及首次核酸阳性采样时间等数据。 对获得数据分别拟合对数正态分布、伽马分布和伽马分布计算潜伏期、世代间隔(GT)、代际间隔(SI)。 分别采用指数增长模型(EG)和极大似然估计法(ML)计算基本再生数(R0),取R2较大者作为R0估算值。 结果 荆州市2起疫情中,疫情A为外市来荆人员在荆州市进行社交活动引起,主要通过同住、同餐、同娱乐和同工作传播,为常见社交传播情形;疫情B涉及人群聚集的批发市场,首发病例进入后停留3 h后随即离开,在农贸市场快速传播并外溢至同住人员,为人群密集场所传播情形。 2起疫情共计纳入感染者与被感染者39对52例的数据用于潜伏期、GT和SI估算。 潜伏期中位数为2.52 d(44例,1.32~4.84 d),SI中位数为2.13 d(37例,1.63~2.64 d),GT中位数为1.91 d(21例,1.05~3.15 d)。 疫情A、疫情B最优拟合模型均为EG模型,对应R2分别为0.62、0.88。疫情A、疫情B拟合的R0分别为5.33(95%CI:2.08~13.44)、22.58(95%CI:7.23~91.36)。 单次暴露感染者观察到暴露至检出最短时间为20~21 h。 结论 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具有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的特点。 在人群密集场所,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传播能力极强。
2023, 38(4): 462-465.
DOI: 10.3784/jbjc.202205130215
摘要:
目的 分析甘肃省食源性疾病事件中实验室检验对其结论的支持力度,以及影响实验室检出的部分因素,为提升甘肃省食源性疾病事件调查结论的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8—2020年甘肃省发病≥5例的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对实验室检验或影响检出的有关信息进行整理,按照相关指南及标准的要求对结论进行评价。 结果 共收集102起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47起明确致病因子种类,但仅有15起(31.91%)事件中致病因子获得充分的实验室证据支持,其中化学性事件占83.33%,细菌性和植物性及毒蘑菇中毒事件分别占24.00%和25.00%;另外55起诊断为不明原因事件,分析认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报及时性对事件处置中样品的可获得性有影响,且该类事件仅有23.08%的检测项目选择恰当。 结论 应重点加强细菌性、植物性及野蘑菇中毒事件处置中实验室检验工作,从加强事件调查中的采样工作和提高检测项目选择准确性两方面着手可降低不明原因事件比例。
2023, 38(4): 466-472.
DOI: 10.3784/jbjc.202209280428
摘要:
目的 评估甘肃省出生缺陷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出生缺陷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5—2020年甘肃省42家监测医院出生缺陷数据,采用泊松分布计算各年度以及不同人群的出生缺陷发生率,Joinpoint 回归评估出生缺陷发生率的时间趋势,空间自相关分析判断出生缺陷的空间分布。 结果 2015—2020年甘肃省出生缺陷发生率由2015年的150.96/万[95% 置信区间(CI): 143.95/万~162.39/万]上升至2020年的200.47/万(95%CI:190.26/万~210.68/万),出生缺陷前5顺位病种分别是先天性心脏、多指(趾)、总唇腭裂、神经管缺陷和先天性脑积水。 空间分析显示,兰州市、天水市、武威市为出生缺陷的高风险地区。 结论 2015—2020年甘肃省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存在聚集区域,应进一步加强监测水平,加强对主要病种和重点区域的防控。
2023, 38(4): 473-480.
DOI: 10.3784/jbjc.202210210461
摘要:
目的 基于2019 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GBD 2019),分析1990—2019年中国间质性肺疾病和肺结节病(ILD&PS)的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为中国ILD&PS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GBD 2019获取1990—2019年中国ILD&PS的患病、死亡病例数与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绝对数,同时收集相应的年龄标化率(ASR)来评价中国ILD&PS疾病负担。运用Joinpoint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疾病负担变化趋势。 进一步运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PC)分析定量评估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死亡率的影响。 结果 1990—2019年中国ILD&PS的患病、死亡病例数与DALYs绝对数均呈上升趋势。 2019年中国患病数722 410[95%不确定区间(UI):586 951~872 704]例,死亡数8 181(95% UI:5 796~10 302)例,DALYs绝对数240 576(95% UI:189 934~299 740)人年。总体年龄标化患病率(ASPR)(AAPC=0.58%,P<0.05)呈上升趋势,而年龄标化死亡率(ASMR)(AAPC=−0.07%,P>0.05)、年龄标化DALYs率(ASDR)(AAPC=−0.20%,P<0.05)则呈下降趋势。 女性群体与总体趋势类似,但男性ASMR(AAPC=0.23%,P<0.05)、ASDR(AAPC=0.04%,P>0.05)呈上升趋势。 2019年中国患病、死亡病例数及DALYs绝对数一般随年龄增长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峰值在70岁左右;ASPR及ASDR均随年龄增长呈先升后降趋势,而ASMR呈持续上升趋势。 死亡率APC模型分析提示,1990—2019年总体净偏移值为负值(−0.50%,P<0.05),死亡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高,2010年以后及1955年以后出生队列的死亡风险呈下降趋势,但男性人群死亡风险相对较大。 结论 虽然1990—2019年中国ILD&PS总体ASMR、ASDR呈下降趋势,APC分析亦提示死亡率下降,但患病例数及ASPR、死亡例数和DALYs绝对数仍呈逐步增加趋势,疾病负担依然沉重,尤其是男性人群。 所以中国ILD&PS的防治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2023, 38(4): 481-487.
DOI: 10.3784/jbjc.202211030471
摘要:
中华姬鼠是啮齿目、鼠科、姬鼠属中的鼠种,在我国分布较广,其除了危害农林作物外,还可携带多种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是重要的农林和医学害兽之一。 本研究收集了国内外可以检索到的文献,对中华姬鼠的分类地位、地理分布和生物学特征,及其与疾病关系和防制对策等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中华姬鼠是啮齿目、鼠科、姬鼠属中的鼠种,在我国分布较广,其除了危害农林作物外,还可携带多种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是重要的农林和医学害兽之一。 本研究收集了国内外可以检索到的文献,对中华姬鼠的分类地位、地理分布和生物学特征,及其与疾病关系和防制对策等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2023, 38(4): 488-492.
DOI: 10.3784/jbjc.202211100485
摘要:
目的 对安徽省阜阳市2020年1月某寄宿学校1例疑似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死亡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分析,了解其传播途径和传染源,为及时有效阻止疫情扩散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依据WS 295—201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采集病例血液和密切接触者咽拭子,现场接种,及时保温运送至实验室进行分离培养,同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开展种特异性鉴定,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分群鉴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和E-test试纸条法进行药敏试验,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分析其同源性。 结果 从病例血液和密切接触者咽拭子中共分离出13株脑膜炎奈瑟菌,均为W群,密切接触者菌株携带率为66.67%(12/18),PFGE分型显示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菌株高度相似,相似度为92.60%~100.00%。 所有菌株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氯霉素、利福平、美罗培南、阿奇霉素、米诺环素敏感,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中介,对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耐药。 结论 密切接触者和病例均检出W群脑膜炎奈瑟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本病例为阜阳市首例W群流脑病例。 密切接触者病原菌携带率较高,W群流脑存在流行趋势,应加强对其监测,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应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2023, 38(4): 493-499.
DOI: 10.3784/jbjc.202212140531
摘要:
目的 调查2022年9月云南省镇康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本土疫情的感染来源和病毒变异情况。 方法 收集疫情期间采集的9例本土病例和3例境外病例的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全基因组测序。 通过基因组学分析,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内容,明确病毒基因组变异情况及感染来源。 结果 来自9例本土病例的病毒株属Omicron变异株BA.5.2和BA.5.2.20进化分支,形成独立的两条传播链,均与境外病例病毒株基因组序列高度同源。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可能与直接或间接接触境外病毒感染病例有关。 BA.5.2和BA.5.20基因型毒株基因组序列共享53个氨基酸错义突变和11个氨基酸缺失突变,各自具备其代表性氨基酸突变位点。 在S蛋白上均发现HV69~70del、L452R、T478K、R493Q回复突变、F486V等可能影响病毒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的关键性变异位点。 同时研究发现,S:K147T、S:M1237V、ORF1a:M85del等其他特征性突变位点,其功能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结论 本次疫情有2个境外病毒感染源,提示云南省边境地区疫情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因此,边境地区仍要提高监测预警敏感性,不断有方向性地追踪病毒变异动态,以期提高SARS-CoV-2感染防控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